第173章 《星星》编辑部的打算(1 / 3)
看完信,刘一民笑道:“这兰勇,写个信跟打仗一样,写到一半不写了。”
听他的话,刘一民没有给他写回信。等上课的时候,顺便将给家里和朱霖的回信扔到了邮筒里面。
课堂上,教授在舌灿莲花,讲着各种各样的古诗词。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同学们,古人是如何描写战争,白骨散落在沙土之中无人收拾,白骨多到什么程度,都已经多到将草都给压枯死了。但是他们的家人呢,还不知道,还在担心他们在前线受冻,寄来了防寒的衣服。”
刘一民在草稿纸上不断地写写画画,吧嗒一声,钢笔尖忽然折断了
自上次跟茅盾见面整一个月后,刘一民都忘了,茅盾给学校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刘一民《追风筝的人》有没有写完。
“您老这是?”刘一民问道。
“写完了,拿过来先给我看看再投稿,你不会已经投出去了吧?”茅盾松垮垮的身体,立马直了起来。
“还没有,刚写完,您老记性可够好的。”
“我掐着日子呢,你晚上过来,我家在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过来认认门。不吃饭就来,我请吃吃点好吃的。”茅盾兴奋地说道。
刘一民连连答应,保证晚上准时到。
回到宿舍后,跟几个人胡侃了一阵,看时间差不多了,拿着稿子就朝着茅盾家骑去。
后慈恩寺胡同13号,刘一民现在才知道,茅盾的家距离他的四合院只不过两公里多,这简直是邻居啊。
难怪上次茅盾让他没事就去他哪儿坐一坐,原来这么近。
骑着自行车来到茅盾的家,四合院的大门很小,跟刘一民的比起来差太多了,也不如夏言的四合院。
这是民国的时候建造的两进四合院,面积倒是不小,足足八百多平,刘一民被茅盾领进去后,看着里面的布置,极为古朴素雅。
茅盾和孩子住在一起,夫人于70年去世,不过子女在一块,倒是不显得冷清。
“来,今天给你做了杭帮菜,尝一尝,好不好吃!”
刘一民淡笑道:“有西湖醋鱼吗?”
“你喜欢吃这道菜?”
刘一民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西湖醋鱼,为了好吃谁还做西湖醋鱼啊!
旁边茅盾的儿子韦涛对着刘一民说道:“一民,终于见面了。最近这阵子,父亲一直念叨着你,念叨着你的书,我今天借了我父亲的光,也看一看。”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