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请你代表青年讲几句(3 / 5)
其实人类为什么发明了诗词这一文体,现代又演变成了诗歌,就是在于寥寥几笔便能讲清楚一件事情,或者讲作者的情感。”
孙宇石教授说完,又指着刘一民说道:“我看到大字报后面的名字,我才发现,咱们的刘一民同学的统一战线工作做的非常好啊,留办让你当外研社的副社长,真是人尽其才。”
孙宇石教授说完,才正式开始了此次讲课,主要讲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人作家的写作风格。当场还拿了鲁迅和赵树理来举例子。
两个人虽然都是乡土文学作家,但是写作风格迥异。
“鲁迅和赵树理,两人都是乡土文学的大师,他们的写作紧紧扎根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从表面看,他们的风格相同,实际上看,却是有很大的差异”
孙宇石一口气讲了将近一个小时,咽了咽口水只觉得口干舌燥,于是对着刘一民说道:“刘一民同学,你站起来讲讲造成他们两者写作差别的原因,我喝口茶,偷个懒。”
又是我?中文系这些教授让刘一民站起来回答问题几乎成了每节课的必打卡项目。、
刘一民站起来后想了想说道:“教授,我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跟他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背景分为成长背景、知识背景等等。鲁迅先生从小是少爷,对于农村的了解大多是从短工、下人身上听来的,听的不完全,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写出来的容,是真实的一角再加上虚构一部分。
赵树理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土里面长出来的,所以他的作品农村味儿很浓。另外鲁迅先生留过学,赵树理先生没有。
所以,造成了两人写作风格上的差异。鲁迅先生是以世界的视角看农村,赵树理先生是以农村的视角看世界。鲁迅先生批判讽刺是为了‘树人’,树理先生通过一个个故事给大家‘树理’。”
刘一民“树人”和“树理”这套说法,让孙宇石乐了起来,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仔细一想确实是如此,于是说道:“刘一民同学,讲的不错,以后这套东西就是我给别人讲了!”
“哈哈哈!”
“同学们别笑,这就是教学相长。关于刘一民同学所说的背景不同,有没有同学想提问的。”
“我!”张曼凌扭头冲刘一民说道:“刘一民同学你说我们的写作风格会受到个人的背景所影响,那我们能不能写作的时候完全脱离自己的背景?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背景,写出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在理想状态下,有意识地脱离是可能存在的。就像伪造赝品的时候,刻意的掩盖自己的痕迹。但正常状态下,不可能。”刘一民说完目光看向旁边的刘振云:
“至于你说的第二个问题,如何通过自己的背景,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只要想挖掘,我们身上就有很多可以写的点。张曼凌你是知青出身,知青的这段经历可以写。刘振云同学是退伍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