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巴金:更适合做我学生(3 / 5)

加入书签

nbsp;  “从某种方面看,一民的书是最适合在美国出版的。尤其是驴狗这两篇,里面的涉及的政治元素较低,篇幅没有集中在政治上,而是对人性的思考和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上面。

    政治意味淡,对我们来说就更容易走出国门。”

    刘一民对这个话题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坐在一旁没有开口,而是静静地听着曹巴两位大佬聊天。

    “一民,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巴金将头转向刘一民。

    “如果能将书出版到美国自然是好事,这样也是咱们宣传的一种方式,让外国人通过书了解一下咱们中国。当然了,在国外出版,国家能得到外汇,我能得到稿费。”

    “你倒是很坦诚,一点都不做假。是啊,咱们的书要是能顺顺利利在国外出版,对国家和对个人都是好事情。”巴金肯定了刘一民的这种观点。

    一名优秀作家的作品在国外产生的影响力,比一台宣传机器还要强大。鲁迅、曹禹、茅盾、巴金这些人在国内外都有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鲁迅,是日韩教科书里面的常客。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奖的时候,他母亲告诉他,亚洲最应该获得诺奖的是鲁迅,你比他还差得远。他自己也说,有生之年希望向鲁迅靠近一点,哪怕只是一点。

    由此可见,鲁迅的影响力。

    曹禹开口继续说道:“不过咱们对外国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了解,很容易吃大亏。”

    “两位老师,我也觉得是这样。我们如果光想着走出去,只为了完成一个走出去的目标的话,很容易吃亏,美国人讲的可是利益。”

    “中国书刊社的情况还是有点特殊,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一民,你写的书我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了解,包括诗歌。在《收获》编辑部和沪市的作协,都有不少人提及你。”巴金没有继续谈在国外出版的事情,而是将话题转向刘一民个人身上。

    “我跟两位老师比起来,还差得远。巴老师,您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我都看过,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

    巴金对于刘一民的夸奖摆了摆手:“我们这些人能写点东西,并能被大家记住,我觉得跟我们的能力相比,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原因,因为那是一个战斗和批判的时代,我们的作品包括家宝的,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曹禹接话道。

    “你的作品,我看了,跟现在的写作相比,有一种不一样的东西。能在大潮之中,保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也是一种能力。”

    李晓林终于找到了说话的机会,插嘴道:“一民的,读起来带着温情、力量、鼓励、热烈,其中部分的写作风格,跟父亲年轻时候的作品相似。”

    巴金听完李晓林的话,冲着曹禹摊了摊手开玩笑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