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情丝织诗:李贺笔下的风月与泪痕(2 / 3)

加入书签

;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姑娘过来看着,轻声念着,嘴角的笑意像菖蒲花一样绽放。等李贺写完最后一句“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姑娘的笑容淡了,问道:“你是说,青春就像这菖蒲花,很快就会谢吗?”

    李贺愣住了,他本来是想借女子挽留情人的口吻,写点风月情长,不知不觉,就把对生命短暂的焦虑写了进去。他看着姑娘眼里的失落,赶紧说:“不是的,我是说,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就像珍惜这盛开的菖蒲花。”姑娘笑了笑,把一朵菖蒲花插在他的衣襟上:“希望你的诗,能像这菖蒲花一样,永远开着。”

    那天之后,李贺再也没见过那个姑娘,那朵菖蒲花,他夹在了诗稿里,直到花瓣干枯,还留着淡淡的香。他写《大堤曲》时,总是想起姑娘的话,想起大堤上的春风,想起菖蒲花的紫。他把六朝乐府的绮丽,和对生命的焦虑,融在了一起,写出了“郎来踏堤上,马汗如水洗”的热烈,也写出了“何当千万骑,飒沓向铜梁”的怅惘。

    有次他在长安的官署里,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想起了大堤上的菖蒲花。那时他当了奉礼郎,每天对着冰冷的牌位,心里的苦像积了一层雪。他掏出纸笔,写下《有所思》:

    “去年陌上歌离曲,今日君书远游蜀。

    吴牛喘月气成霞,南市津头有船卖。”

    他把对姑娘的思念,对青春的惋惜,都写进了诗里,每一个字,都像大堤上的石子,硌得人心疼。

    后来他辞官回到昌谷,再次路过襄阳的大堤,菖蒲花又开了,卖花的姑娘却不见了。他蹲在当年买花的石头旁,看着江水东流,青春和爱情,就像大堤上的菖蒲花,开得再艳,也有谢的时候。他掏出纸笔,在诗稿上添了句“岁月易蹉跎,红颜难再得”,写完后,把那朵干枯的菖蒲花,轻轻放在了大堤的泥土里。

    后园里的井水:悼亡诗中的深情隐喻

    元和四年的冬天,昌谷下了场大雪,把李家的老房子盖得严严实实。李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手里拿着妻子生前缝的香囊,香囊上的鸳鸯已经褪色,他还是舍不得放手。妻子走了三个月了,他还是习惯在吃饭时,多摆一双筷子,在睡觉前,多铺一床被子。

    那天晚上,他睡不着,起来在后园里凿井。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脸,他一点也不觉得冷。他想起妻子生前总说,后园的井水甜,想凿口井,方便浇花。现在井快凿成了,妻子却不在了。他站在井边,看着井底的月光,想起了荀奉倩的故事——荀奉倩的妻子病了,他就跑到院子里,把自己冻得冰凉,再回来给妻子降温,最后妻子还是走了,他也因为悲伤过度,没多久就去世了。

    “情若何,荀奉倩。”李贺轻声念着,眼泪掉进了井里,溅起一圈圈涟漪。他觉得自己就是荀奉倩,愿意为妻子付出一切,可到头来,还是留不住她。他掏出纸笔,借着雪光,写下《后园凿井歌》:

    “井上辘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