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韩愈:敢骂皇帝的硬骨头(1 / 6)
公元803年的冬天,长安城里飘着细雪,监察御史韩愈拿着刚写好的《论天旱人饥状》,站在宫门外,手冻得发紫,心却烧得慌。这年关中大旱,地里的庄稼全枯死了,百姓们吃树皮、嚼草根,甚至有人饿死在街头,可京兆尹李实却捂着不报,还跟皇帝说“今年庄稼丰收,百姓富足”。
“大人,您真要递上去?李大人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这状纸递上去,您怕是要遭殃啊!”小吏拉着他的袖子劝道。
韩愈甩开手,眼睛瞪得溜圆:“遭殃?百姓都快饿死了,我要是不递,才是真的遭殃!”说着就捧着状纸,大步流星闯进了宫门。
谁能想到,这一闯,把他的官路闯得稀碎——从长安的监察御史,贬到了千里之外的连州阳山,成了个芝麻大的县令。可这不是他第一次“闯祸”,更不是最后一次。后来他敢骂皇帝“迎佛骨误国”,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照样在荒地里搞建设、为百姓做事。
这韩愈啊,就是块“硬骨头”——皇帝骂得,权贵怼得,贬谪扛得,唯独百姓的苦,他忍不得。
入仕难:考中进士还不算,“二次高考”考到崩溃
韩愈这辈子,官路的“坎”从一开始就埋好了。25岁考中进士时,他以为“读书经世”的理想终于要落地了,可转头一看——想当官,还得考“吏部博学宏词科”,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复试”。
这“复试”可比科举难多了——考的是公文写作、政策解读,更重要的是,得有考官“看得上”。韩愈连着考了三次,次次落榜,从25岁考到30岁,头发都愁白了几根。
第一次落榜,他还安慰自己:“没事,下次再考,我文章写得不差!”;第二次落榜,他有点慌了,躲在出租屋里啃干馒头,对着《论语》发呆;第三次落榜,他彻底懵了——同期考中的进士,有的靠关系当了官,有的靠送礼谋了差,就他,还在“复试”的坑里打转。
有回他跟朋友喝酒,喝到半醉,拍着桌子喊:“这破考试!分明是看关系,不是看文章!”朋友赶紧捂住他的嘴:“小声点!不怕被人听见?”他甩开朋友的手,红着眼说:“听见又咋样?我写的《原道》《原性》,哪篇不如人?就因为我没靠山,就考不上?”
这话还真让他说中了。唐朝的“博学宏词科”,表面考才华,实则看背景——你要是有权贵推荐,哪怕文章写得一般,也能中;你要是没靠山,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可能被刷下来。韩愈就是个“三无选手”:没背景、没人脉、没钱送礼,考不上也正常。
直到32岁那年,他才托关系找了个“四门博士”的差事——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讲师,没权没势,工资还低。可他照样干得认真,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说得唾沫横飞,学生们都爱听,说“韩老师讲得比那些老学究实在”。
后来他又熬了几年,35岁才当上监察御史——终于能接触到“治国”的事了,他激动得好几晚没睡着,心里琢磨:“这下能为百姓做事了!”他没料到,这官椅还没坐热,就因为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