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他们兜兜转转最后给自己选了个爹(1 / 2)

加入书签

正德五年,刘瑾被诛,人亡政息。

但朱厚照没有就此收手——反而另辟蹊径。

他开始重用边关将领,自封“镇国公”

,设立镇国府,广收义子——

这分明是仿效开国太祖朱元璋的勋贵模式!

明朝的功臣集团,只有两大来源

一是跟随太祖打天下的开国勋贵;二是朱棣靖难之役立功的靖难勋贵。

朱厚照要做的,就是打造属于自己的“镇国勋贵”

他所封的爵号,意味深长——

江彬,平虏伯;许泰,安边伯。

而所谓的“平虏”

、“安边”

——这是朱厚照一生的执念。

最终,他用十二年时间,彻底击垮了蒙古最后的中兴之主达延汗。

有人说朱厚照贪图享乐,其实颇为可笑。

因为这位皇帝不住皇宫,后来连豹房都懒得呆,直接搬去了宣府——

那可是九边重镇之一,直面蒙古的最前线!

谁闲着没事跑到这里来享乐?

整个明朝,论“天子守国门”

,朱厚照才是真正的代表!

守京师算什么?他是守宣府的皇帝!

正德十二年,蒙古达延汗率五万骑兵入侵。

朱厚照立刻上奏,请求御驾亲征——结果被文官集团驳回。

明代和宋代一样,皇帝的旨意必须经过内阁联署,才能执行;

若直接“中旨”

,因为程序未走完,官员可以拒不执行。

更糟的是,自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实权落入兵部与内阁之手。

理论上皇帝能撤内阁、杀兵部尚书,但却无法直接调兵用兵。

至于昔日统军的五军都督府,早已是空壳衙门。

这一切,要从明英宗朱祁镇说起。

土木堡之败,京畿三大营、二十六卫以及大批勋贵几乎被一锅端。

于谦力挽狂澜,赢得京师保卫战后,索性改革兵制,把兵权收归兵部。

在这种制度下,朱厚照想出了一个惊人创意——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任命了一位叫“朱寿”

的“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众人面面相觑

“朱寿?谁啊?从没听过!”

朱厚照笑着走上前

“不好意思——朱寿,就是朕。”

于是,皇帝给自己加了一个新身份,用“威武大将军”

的名义下旨,从此绕开内阁,直接调兵!

明武宗亲自挂帅,正德十二年一扫多年边关颓势,打出了震惊朝野的——应州大捷!

威武大将军

“达延汗?来,单挑!”

当年年底,统一蒙古的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去世,朱厚照才二十六岁。

这一战史称明军阵亡五十多个人,蒙古军阵亡将近二十多个人。

十万大军厮杀一天,就死了几十个?

这数字像是春游出门,路上还可能多死几个人。

朱厚照还自豪地说,自己亲手杀过敌人——虽不知真假,但确实坦率。

不管后人如何质疑,这一战朱厚照赢了,而且是带着边军的荣光凯旋京师。

接下来,就是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朱厚照再次御驾亲征,南巡出征。

谁料,这一次,他遇到了真正的意外……

宁王叛乱,在明武宗朱厚照眼里,简直是天赐良机。

这意味着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南巡,一路上能做的事多得很。

若能打赢这一仗,又能顺势提拔一批中下层将领。

然而——

朱厚照人还没走到战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