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正道(2 / 4)

加入书签

p>

“是,上君。”谈到公事,庄熊罴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

“你要朝廷什么帮助”

“工匠、庸工、钱粮。”

庄熊罴完全不懂什么客气,简洁明了道:“要朝廷派来能在商颜山中开辟水渠的工匠,和大量修渠挖渠的庸工,以及诸费所使的钱,至少……至少也要三…四…五亿钱。”

“到底要几亿钱”刘据笑道。

“五亿钱。”庄熊罴如实答道。

从征县到重泉县,两地的直线距离就有百里,而且引洛南下,必须穿越商颜山,也就是要有一个长达数里,乃至十里的引水隧洞,帝国级工程,也要有帝国级的价钱。

五亿钱!

庄熊罴有把握在几年左右将水渠修建成功。

刘据一时无言,不是太多了,是太少了,五亿钱,就是五万金。

能灌溉出数万顷良田的帝国工程,仅仅只要五万金,而父皇为了修建建章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四座逍遥宫,却要动用三百万金。

庄熊罴不是第一次呈上章奏,在父皇执政时也呈上过,却“淹”了。

宁可修宫三百万,不愿五万利国民。

“上君,多吗”庄熊罴忐忑问道。

刘据摇摇头,“庸工要多少”

“一万人即可。”

“临晋一郡之大,连万名庸工都凑不出来,要从他地寻求”

“回上君,临晋之中,多为老人,耕田尚可,难堪修渠。”

“丁壮男儿做甚去了”

“……”

庄熊罴沉默少顷,“回上君,都去当兵了。”

刘据一怔。

秦汉两朝战争,距离咸阳、长安最近的关中子弟,是伤亡最重的,本来在孝文帝之治下,恢复了不少生气,孝景帝的七国之乱又打没了些,父皇即位初期,未有战事又缓了口气,然后就是十数年汉匈战争。

临晋郡本就不是什么富地,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已然民力凋敝,十室几空。

丁壮男儿不在,这便是田垄之中多为老农的真正原因。

战争,不仅让帝国经济窘迫,还让生力消失。

刘据内心沉重,“工匠不是问题,少府、墨家,都会派人前来,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引洛南下的水渠。

庸工也不是问题,当工钱令人满意时,总会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来到临晋,如果你能将人留在临晋,日后的临晋终有机会成为大郡。

不久之后,太子宫会送来十万金,早挖,早修,早成,早日解民于倒悬。”

庄熊罴匍匐在地,大礼三叩,“臣庄熊罴代临晋八十万父老,谢上君天恩!”

十万金,能让临晋多出一条能灌溉四万顷良田的水渠,能让临晋有机会留下数万庸工,人、钱的极大补充。

“至于说粮食……”

汉法不济贫,官粮是不能济工的。

所有看似不合理的律法,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刘据不太了解的事,就不会去乱动,“汉法根本,重农重战,农事资战,战事护农,农战本是一体,治水救地,民力为战农,一战,二农,战在农先而为军,所有修渠民力一律编做军制,修渠之中,以军粮为食。”

军粮治水!

庄熊罴没有任何多余话语,再三礼叩。

“既然大计底定,庄熊罴。”

“臣在。”

“临晋郡要核定民力数额,议决粮仓之在、车辆调集、各色工匠数目、工具修葺等诸般事项,而后呈报太子宫,立春之后,即可动工。”

“是,上君。”

敲定诸事。

待到刘据走出郡守府时,一场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了下来,茫茫的天地间,一片混沌。

道路上所有的坑洼,都在雪的掩埋下一抹而平,赵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