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银行分公司(1 / 3)
重庆农商银行分公司谢幕:凌峰与林悦的微商银行新征程
2025年9月,重庆农商银行某分公司的玻璃幕墙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会议室里最后一份合同被装入档案箱时,凌峰的手指在箱盖上停顿了半秒。
他转头望向落地窗外的山城夜景,江面游轮的霓虹灯带与对岸洪崖洞的金色屋檐交相辉映,而身旁的林悦正将分公司纪念牌轻轻放入收纳箱,丝间残留的栀子花香与纸箱的油墨味混在一起。
“悦悦,我们真的要抛下十年打下的江山?”
凌峰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这位曾以火腿肠公司决策者身份在商界叱咤风云的男子,此刻却像孩子般攥紧了妻子的衣角。
林悦直起身,淡蓝色连衣裙的裙摆扫过满地纸箱,她将一缕碎别到耳后,目光穿过窗外的车水马龙:“峰,你还记得2019年我们站在上海外滩说的那句话吗?‘银行不该只是高楼里的数字游戏,它该是老百姓口袋里的温度。
’”
一、破局:从传统银行到场景金融的觉醒
凌峰与林悦的金融生涯始于重庆农商银行。
2010年,当该行成为全国家上市农商行时,他们作为核心团队成员参与了“三农”
金融服务体系的搭建。
在渝东北的田间地头,他们见过农民为三百元贷款走三十里山路的艰辛;在主城区的批市场,他们听过小商户因资金链断裂而蹲在卷帘门后痛哭的声音。
“2019年我们主导的‘普惠金融进村社’项目,让巫山县的柑橘种植户通过手机就能贷款。”
凌峰翻开泛黄的项目报告,指尖停在一张照片上——穿胶鞋的老农举着贷款到账短信,背后是挂满果实的橘树,“但后来我现,光给钱不够,农户需要的是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链条支持。”
2024年,当重庆农商银行以“数字驱动、产业链动、场景圈动”
战略实现资产规模突破16万亿元时,凌峰却在内部会议上抛出惊人之语:“我们要做银行里的‘拼多多’。”
这个比喻源于他观察到妻子在社区团购中的创新实践——林悦通过微信群整合了二十个小区的生鲜需求,直接对接奉节脐橙种植户,跳过中间商后,果农收入提升40,居民菜篮子价格下降25。
“传统银行像五星级酒店,服务标准但距离感强;微商银行要做社区便利店,离客户最近的那盏灯。”
林悦在白板画下三个同心圆:核心是“亲情账户”
系统,记录家庭收支、教育养老等数据;中层是“邻里信用链”
,通过社区互动积累信用分;外层是“生活服务圈”
,整合医疗、教育、物流等资源。
二、创业:在厨房餐桌写下的商业计划书
2025年春节,凌峰家的厨房成了战略指挥部。
油烟机轰鸣声中,林悦一边翻炒回锅肉,一边用锅铲指着凌峰草拟的《微商银行可行性报告》:“这里要改,农户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贷款额度,是‘春耕资金在播种前三天到账’的承诺。”
他们的创业资金来自三部分:重庆农商银行的离职补偿金、林悦社区团购的积累资金,以及凌峰偷偷变卖的收藏——那套2013年香港上市时定制的阿玛尼西装。
“当时觉得这是人生高光时刻的纪念,现在才明白,真正的纪念是帮农户卖出第一车柑橘时他们眼里的光。”
凌峰抚摸着西装吊牌,嘴角带着自嘲的笑。
2025年3月,“渝邻银行”
(暂定名)在解放碑的一间l0ft公寓里诞生。
日营业时,没有剪彩仪式,只有二十个社区代表送来的花篮。
65岁的张嬢嬢攥着存折的手在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