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玄学科学(2 / 3)
;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再看向陈墨白的目光,已然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林清瑶适时开口,语气平静:“陈顾问在微观感知方面有些特殊的天赋,这也是课题组特聘他的原因。希望大家以后精诚合作,取长补短。”
经此一事,陈墨白算是初步在课题组站稳了脚跟。那些年轻的博士、硕士再看他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敬畏和好奇,纷纷称呼他为“陈老师”。
陈墨白则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疯狂学习。他虚心向每一位专家请教,从最基础的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到材料科学的金相学、成分分析原理,再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他发现,这些系统性的科学知识,非但没有否定他的“触灵”能力,反而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以前他感知一件器物,更多的是凭借一种模糊的、整体的“感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现在,他学会了将那种整体的“感觉”拆解开来,哪些信息对应的是材质成分,哪些对应的是铸造工艺,哪些对应的是微观结构变化,哪些又是岁月和环境留下的独特印记……
他甚至开始尝试用材料的晶格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能量的波动特性等科学概念,来理解和解释自已感知到的那些玄乎的“气息”和“情绪”。
例如,他感知到某件青铜器“火气未退”,以前只能笼统描述,现在他会思考这是否与金属内部残余应力未被完全释放、或者某些活性较强的合金成分未被完全氧化有关? 感知到玉器“灵气充沛”,他会联想到其细腻的矿物结构对能量(或许是一种未知的物理场)的良好传导和储存特性? 甚至感知到那些残留的“情绪”,他也会猜想这是否与制作或使用者强烈的生物电磁场信息被某种特殊材质的“记忆效应”捕获有关?
虽然这些猜想目前大多无法用现有科学完全证实,但这种尝试本身,却让他的感知变得更加精准、更有层次、也更具目的性。他不再是被动地接收海量信息,而是能主动地去“提问”和“筛选”。
更重要的是,当他再用那种玄乎的“手感”做出判断时,他能够引用一些科学数据和理论作为辅助说明,大大减少了旁人的怀疑,使得他的能力更具说服力和隐蔽性。
“陈老师,您来看看这个数据,这件唐代银盒的焊料成分似乎有点异常……”一位年轻博士拿着检测报告来找他讨论。
陈墨白接过报告扫了一眼,指尖看似无意地拂过那银盒表面,感知力微微一触,心中便有了数:“嗯,铅含量偏高,而且含有微量铋元素,这不符合唐代常见金银焊料的配比。更像是后期修补,或者……干脆就是做旧时用的现代低温焊料。可以重点做个金相切片验证一下。”
结果再次证明他的判断准确无误。
久而久之,“陈老师手感精准,眼光毒辣,往往能一眼看出仪器都难以察觉的疑点”的名声,在课题组内部悄然传开。大家虽然依旧对他那种近乎直觉的判断方式感到好奇,但更多的则是佩服和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