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盟友到访(2 / 3)

加入书签

 顾青山放下皮箱,依旧是那副平淡的语气:“谈不上指点,互相学习。听闻陈小友有些非常手段,老夫也对如今这些……机器,颇有些好奇。”他目光再次扫过服务器。

    简单的交流后,顾青山便展现了他雷厉风行的一面。他打开那个旧皮箱,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小巧精致的工具,不同型号的镊子、排笔、棕刷、锤子、裁纸刀,还有各种颜色的补纸、浆糊原料,琳琅满目,仿佛一个微型的工匠铺。

    恰好,前几天有位老主顾送来一本虫蛀严重的清代家谱请求修复,陈墨白正觉得棘手。此刻便顺势拿出来请顾青山过目。

    顾青山戴上白手套,将家谱轻轻摊在铺着软垫的工作台上。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象老中医望闻问切一般,仔细查看破损程度、纸张质地、墨色浓淡,甚至凑近轻轻嗅了嗅气味。

    “纸质尚可,主要是蠹虫蛀蚀,兼有受潮黏连。”他诊断道,然后开始操作。只见他手指极其稳定,用微型镊子一点点清理虫蛀留下的粉末,用小喷壶精准湿润黏连的书页,再用竹启子小心翼翼地一页页分离。遇到破损处,他挑选颜色、厚度最接近的补纸,用自制的中性浆糊,一点点黏合、压实,动作如行云流水,充满了一种沉稳的韵律感。

    陈墨白和林清瑶在一旁看得屏息凝神。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与时间、与历史对话的修行。金三钱也难得没有冷嘲热讽,抱着胳膊在一旁看着,眼神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追忆。

    “顾师傅,您这浆糊好像不太一样?”林清瑶细心地发现。

    “嗯,”顾青山头也没抬,手下不停,“用的是特制的花椒水调制,防虫。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比化学药剂温和管用。”

    在修复过程中,顾青山还会随口讲解几句:

    “看这纸,竹纸,纤维长,韧性好,是赣南一带的特色。”

    “这墨色乌黑沉稳,是清代中期松烟墨的特点,后期就差些火候了。”

    “修补的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小干预,最大保留原貌。不能为了好看,把历史的痕迹都抹掉了。”

    字字珠玑,让陈墨白和林清瑶受益匪浅。陈墨白更是发现,当顾青山全神贯注修复时,他身上似乎也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宁静而专注的“气息”,与他修复的对象隐隐共鸣。这让他意识到,“触灵”能力或许不仅可以感知器物,也可能感知到匠人投入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的几天,顾青山便在工作室一角安顿下来。他话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他的修复工作中,偶尔会对数据库里的一些古籍文献资料提出精准的修改意见。他的到来,仿佛给这个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工作室,注入了一股沉静而深厚的传统力量。

    陈墨白敏锐地意识到,顾师傅的加盟,不仅仅是为工作室增加了一项古籍修复业务,拓展了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补全了他们对抗“先生”势力的一块关键拼图。那些可能隐藏在故纸堆里的秘密,那些“鬼工门”在历史文献中可能留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