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开幕式大概过程(2 / 3)
ryone”的信息这一幕让叶辰当时就很震撼。
......
“oK,小王子,关于最后一件事,就是服装的问题......”
“FeuilleEtoile会提供表演者的所有服装,由FeuilleEtoile的设计团队设计,我亲自把关。”
塞巴斯蒂安笑着点头。
“小王子也很伟大,我们也不会小气,奥组委会付钱的。”
“没事,成本价意思一下就成,设计衣服我的FeuilleEtoile就是专业的,
对了开幕式时您和丹尼导演都会穿西装......brioni正好有,我会免费送您二位两套定制西服。”
“小王子,您这么富有,我就不跟你客气了。”
“丹尼,你真是...那小王子破费......”
......
此时,遥远的太平洋西岸。
华夏刚苏电视台。
《指尖风华——苏绣篇》正式播出。
将苏卫视晚间黄金档悄然上线了一部1小时45分钟的纪录片《指尖—风华》。
彼时的电视荧屏还被家庭伦理剧、谍战片占据,文化类纪录片多藏身于凌晨或次黄金档。
没人预料到,这部聚焦苏绣的片子会在接下来的时间,搅动起一场跨越地域、连接老幼的“苏绣热”......
《指尖—风华》的首播收视数据出来时,江输卫视编播部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1.2的收视份额,不仅远超同期同类型节目0.3的平均水平,甚至压过了隔壁卫视一部热播偶像剧的重播收视。
更意外的是收视群体的构成:45-60岁观众占比42%,25-35岁观众占比38%,后者比常规文化纪录片的年轻观众占比高出近三倍。
这股热度很快从电视蔓延到线下。2011年年底的社交场域,x已经成主流,天涯,猫扑等论坛仍聚着大量活跃用户。
纪录片播出当晚,“苏绣48丝”“叶辰姚建萍合作刺绣”关键词就冲上了x热搜榜首。
天涯论坛上,一篇《谁看了江输卫视的苏绣纪录片?小王子和苏绣皇后那手劈线绝了!》的帖子,三天内盖了两千多楼。
网友们晒出自己奶奶的旧绣品、苏洲旅游时拍的绣坊照片,甚至有人求“建萍绣坊”的具体地址,“想亲眼看看正在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江输卫视应观众需求,在两周内重播了三次,每次重播收视都稳定在1.0以上。
壮儿电视台纪录频道也主动联系,引进播出,覆盖了更多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在2011年,壮儿电视台的平台影响力仍无可替代,很多偏远地区的观众正是通过这次重播,第一次知道“苏绣不只是绣手帕,还能绣出《千里江山图》的意境。”
纪录片播出前,苏绣行业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困境中。
2011年的华夏,制造业飞速发展,年轻人更愿意去电子厂、服装厂打工,苏绣绣娘老龄化严重。
传统绣坊多依赖旅游团订单,卖的多是“机器绣仿苏绣”的廉价品,真正的手工苏绣少人问津。
《指尖—风华》的播出,像一剂强心针,让这个沉寂的行业突然活了过来。
“建萍绣坊”成了第一个受益者。纪录片里那句“平江路深处飘着桂花香”的描述,让无数游客循着线索找来。
绣坊主人苏绣皇后姚建萍后来在采访中说:“播出前,我们一天最多接待十几个客人,播出后,门口天天排着队,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两百多人......”
绣坊的咨询电话被打爆,有想拜师学绣的年轻人,有想定制绣品的企业家,甚至有海外博物馆发来合作邀约,想办苏绣特展。
姚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