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放厥词(2 / 3)
说谁是损国力以肥私?”
“自然是庐山公,以及……呵呵,整个古文运动了。”
“你给我说清楚,古文运动怎么损国肥私了?你若是不说个明白,我今日,必不与你干休!”
看得出,这是真生气,真的急眼了。
【一个仆人,如此维护主子么?】
王小仙也不慌,他本也不是无的放矢,道:“敢问王全兄,你认为这世道是公平更重要,还是效率更重要呢?科举,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大宋今时今日选拔人才,到底又是需要什么人才了?”
王全:“科举,当然是为了为国选材,择天下英才为国所用。”
王小仙:“错,若是为了选材,最好的方法是不进行科举,王全兄认为,我朝重科举以来,若论人才,真的比得过唐朝么?
唐朝相对完善科举者,武则天也,敢问王兄,是武周以前的唐朝强盛,还是武周以后的人才强盛呢?
房玄龄,杜如晦,乃至于贞观朝的诸位明相,哪个是科举出身?我朝相公论能力,又有几个人敢言能够比肩房、杜?”
“你,你,你这,你这,你胡言乱语!”
“胡言乱语在何处?在下所言,何错之有?我朝相公之中,最贤者当属范文正公,敢问王兄以为,范文正公的功绩,可以比肩房杜么?”
“你……”
王全憋了半天,却居然愣是一时想不出反驳王小仙的话语。
“科举取仕,从来都不是为了选材,若是当真要选材的话,门阀世家,反而才更容易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早在唐朝之时,此事其实便已经有了公论,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无论是见识,能力,乃至人品,各方各面,都远不如通过荫萌,举荐上来的人才,治国安邦,征战沙场,能够立下功劳的,大多也都是门阀弟子。”
“客观来说,人家门阀世家的弟子,三四岁的时候就看着自家老爹处理政务,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四处宦游增长见识,二三十岁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有了自己专属的朋友圈子,这些朋友将来和他一样也都是官场世家之人,提前建立了人脉关系。”
“反观科举取仕的人才,一辈子皓首穷经,前半生只能埋头于书本,亦或者是钻研遣词造句,书写文章,论人才,怎么可能真比得上门阀世家的公子?
遣词造句,诗词歌赋,对于治国理政真的有用么?没用,科举,从来,本来,就不是为了为国取材而设的。”
“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是公平,公平,还是直娘贼的公平!是为了给万千寒门学子一个机会,是给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一个机会,只要读书,就有机会出人头地,就有机会光宗耀祖,就有机会出将入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