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隋宫惊变:太子杨烨的破局之路(3 / 4)
前世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记忆涌上心头,每一个步骤的细节都清晰无比。他知道,蒸煮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纸张的质量,如果煮得不够,纤维不够软烂,造出的纸就会粗糙;如果煮得太过,纤维就会断裂,纸张就会脆弱。
蒸煮好的原料被捞出来,放进石臼里捣打。杨烨让人把捣好的纸浆倒进大水槽里,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拿出一张竹帘,小心翼翼地放入水槽,轻轻晃动,让纸浆均匀地附着在竹帘上。“这一步要慢,要稳,纸浆薄厚要均匀,不然造出的纸就会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
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工匠们围在旁边,看得目不转睛。当杨烨把竹帘从水槽里提起来,上面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湿纸时,工匠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以前造的纸,都是用麻絮直接铺在竹帘上,又厚又不均,可殿下这法子,造出的湿纸竟然如此平整!
接下来是晾晒和压榨。杨烨让人把附着湿纸的竹帘一张张挂在架子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同时用木板和石头压榨湿纸,去除多余的水分,让纸张更紧实。“晾晒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暴晒,不然纸张会开裂;压榨的力道要适中,不然纸张会变形。”
工匠们按照杨烨的吩咐,一步步操作着。杨烨则在作坊里来回走动,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时不时停下来纠正工匠的动作。他知道,造纸术的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试验,调整原料的比例、蒸煮的时间、纸浆的浓度,才能造出质量最好的纸。
第一天,他们造出的纸虽然比以前的麻纸平整,但还是有些脆,容易破。杨烨没有气馁,而是和工匠们一起分析原因:“可能是石灰水加得太多,破坏了纤维的结构;也可能是蒸煮的时间太长,纤维太软烂了。”
第二天,他们调整了石灰水的用量和蒸煮的时间,造出的纸果然坚韧了不少,但颜色还是有些发黄。杨烨又想了办法,在纸浆里加入少量的硫磺,用来漂白纸张。虽然硫磺有一定的毒性,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最好的漂白方法了。
第三天、第四天……杨烨几乎整天都待在作坊里,和工匠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试验。他的手上磨出了水泡,衣服上沾满了纸浆和灰尘,可他一点都不在意。每当看到一张比前一天更好的纸造出来时,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每一张纸,都是打破世家垄断的武器,都是为大隋稳固根基的基石。
李德全看着太子殿下如此辛苦,心疼地劝道:“殿下,您是万金之躯,这些粗活让工匠们做就好了,您何必亲自上手呢?”
杨烨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德全,你不懂。这造纸术,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只有我亲自盯着,才能确保每一个步骤都不出错,才能尽快造出最好的纸。等纸张普及了,百姓能读书了,世家就再也不能垄断知识了,到时候,大隋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李德全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看着杨烨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他跟着太子殿下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到殿下如此专注、如此坚定的样子。
半个月后,当一张洁白、平整、坚韧的纸张放在杨烨面前时,整个作坊里的工匠都欢呼起来。这张纸,比市面上最好的帛书还要轻薄,比最坚韧的麻纸还要耐用,而且成本极低,用随处可见的树皮、破布就能造出来。
杨烨拿起这张纸,指尖轻轻抚摸着纸面,心里激动不已。他知道,他成功了。有了这张纸,他就能开始下一步计划了——在全国推广造纸术,建立官办的造纸作坊,让纸张走进寻常百姓家。
他立刻让人把这张纸送到皇宫,呈给杨坚。同时,他写下一道奏折,详细阐述了改进造纸术的意义,以及推广造纸术的计划:在各州郡设立官办造纸作坊,招募工匠,教授造纸技术;降低纸张的价格,让平民百姓都能买得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书馆,免费向平民开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