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奥士兰的回归(1 / 2)
1935年初春。
维也纳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异而紧张的氛围。
冬末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但街道上却异常喧嚣。
成群结队的、穿着褐衫的拥护者高举着德士兰的旗帜和象征合并的标语,亢奋地呼喊着口号,与那些面带忧色、沉默不语的市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奥士兰总理舒施尼格坐在办公室里,面色惨白,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刚刚收到的、来自柏林的最后通牒。
文件上的字句如同冰冷的刀锋,刺穿了他最后一丝侥幸心理。
特勒西要求他立刻将政府权力移交给奥士兰的nacui党领袖赛斯-英夸特,并同意德士兰军队“应邀”
入境“维持秩序”
,否则“德士兰将不得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奥士兰陷入红色主义引的内战”
。
这完全是赤裸裸的讹诈和侵略!
所谓的“红色主义威胁”
根本是子虚乌有。
舒施尼格试图寻求英法的帮助,但伦敦和巴黎的回应软弱无力,仅限于毫无实际作用的外交抗议。
墨索的意士兰,这个奥士兰曾经的保护者,此刻也默不作声,早已与特勒西达成了默契。
绝望之下,舒施尼格宣布举行全民公投,让奥士兰人民自己决定国家的未来。
消息传回柏林,特勒西勃然大怒。
“公投?谁给他的权力公投!”
他在总理府咆哮。
“奥地利的命运只能由历史和血脉来决定!
德意志人的土地必须回归德意志!”
他立刻下令:
“军队准备!
如果舒施尼格不敢取消公投,那就帮他们取消!”
就在奥士兰公投日期的前两天,压力达到了顶峰。
舒施尼格在内外交困下,被迫辞职。
拿锤分子赛斯-英夸特依照柏林的指令,“依法”
接任总理。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新政府的名义。
“紧急请求”
德士兰军队进入奥士兰,以“防止骚乱,维持和平与秩序”
。
1935年3月12日凌晨,德士兰军队的坦克和装甲车轰鸣着越过边界,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士兵们脸上带着惊讶和兴奋,他们收到的命令是“鲜花和欢呼可能比子弹更多”
。
事实上,情况也确实如此。
在拿锤分子精心组织的欢迎下,在许多普通民众基于民族情绪和对未来的模糊期待下,德军部队在不少地方确实受到了人群的夹道欢迎。
鲜花被抛向坦克,*字旗与奥士兰的旗帜交织在一起。
特勒西本人也于次日亲临维也纳,在他曾经流浪过的城市,受到了近乎狂热的欢迎。
他站在霍夫堡皇宫的阳台上,对着楼下黑压压的人群表演讲,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作为德意志民族的儿子和元,我向历史宣布,我的祖国正式并入德士兰帝国!”
“回归”
以一种近乎“合法”
的、兵不血刃的方式完成了。
欧洲大陆地图上,奥士兰消失了,成为了德士兰的“东方省”
。
……
奉天,席办公室。
张扬看着电报上传来的消息和照片——德军坦克上插着鲜花,特勒西在维也纳接受欢呼——嘴角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
“又是这一套。
‘应邀’入境,‘合法’合并。
他倒是把我的手段学了个七八成。”
张扬对一旁的张作相说道,语气中听不出是赞许还是嘲讽。
“特勒西的胆子越来越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