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经济复苏计划 从军工到民生(1 / 2)

加入书签

1922年初,奉天城,帝国最高经济规划委员会

战争的硝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散去,但奉天城内决策者们面临的挑战却从未减轻。

巨大的战争机器曾吞噬了海量资源,创造了畸形的繁荣,如今战事平息,如何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并将强大的军工产能转化为可持续的民生展与全球竞争优势,成为了摆在席张扬及其核心智囊面前最紧迫的课题。

宏伟的议事厅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错综复杂的帝国经济数据流。

财政总长王永江站在屏幕前,手中的指挥杆指点着关键节点,他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席,各位同僚。”

王永江开口道。

“帝国过去十年的经济奇迹,建立在‘战争订单’这座沙堡之上。

如今,全球大规模战事已告一段落,我军工体系订单量预计将在未来十八个月内锐减百分之四十以上。

无数工厂、工人、配套产业将面临闲置风险,处理不当,不仅将引经济衰退,更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

他切换屏幕,显示出庞大的军工复合体分布图: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工厂关闭,将工人遣散。

那是自毁长城。

我们必须引导这头巨兽,实现战略转型。”

内政总长赵铭补充道:

“民生领域需求巨大。

帝国核心区虽繁荣,但新领土基础设施落后,民众生活困苦,易生怨气。

本土民众在享受胜利红利的同时,也对更高品质的生活有了期待。

我们需要一场新的‘内部征服’,用商品和舒适的生活来巩固统治,消化领土。”

军事总长张毅虽然略感失落,但也表示同意:

“军队装备更新可放缓节奏,但技术研不能停。

许多军事技术,稍加转化,便能在民用领域大放异彩。

这同样能保持我们的技术领先优势。”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聚焦于席张扬。

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屏幕上庞大的经济脉络,做出了战略决断。

“命令:即刻启动‘凤凰计划’。”

张扬的声音沉稳有力。

“核心目标:实现帝国经济从战时轨道向和平展轨道的战略转型,以科技引领,民生为导向,重塑帝国竞争力。”

“凤凰计划”

核心纲要迅下全国:

一、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

“军转民”

技术清单:成立帝国技术转化局,筛选具有民用潜力的军事技术。

例如:航空技术用于民用飞机制造和航空运输;

无线电和雷达技术用于民用通信和广播事业;

高性能动机技术用于汽车和船舶工业;

先进的冶金和化工技术用于民用建筑材料和日用品生产。

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军工企业成立民用子公司,帝国提供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其将技术应用于民用市场。

示范项目:由国家投资,率先建设一批标杆性民用项目,如横跨帝国东西的高公路网、全国无线电广播网络、大型民用机场等,以此拉动相关产业链。

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新领土”

开:投资重点向西亚伯利亚、中亚、东南亚等新领土倾斜。

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电站、水利设施。

这既能改善当地民生,消化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又能加强帝国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便于资源输送。

城市化与住房:在帝国核心区及重要战略节点城市,推行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改造,改善公民居住条件,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