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妥协的艺术 给予有限自治(1 / 2)
“拂晓”
行动的血腥气息尚未完全散去,其带来的高压与恐惧如同铅云般笼罩在各占领区上空。
然而,奉天城最高统帅部内的空气,却从纯粹的杀伐果断,悄然转变为一种更复杂、更冷静的算计。
席张扬站在巨大的全球地图前,目光扫过那些被标记为刚刚经历过清洗的区域。
西伯利亚的冰原、中亚的沙漠、东南亚的雨林、巴拿的地峡……他深知,仅靠“玄武司”
的枪和樱花军的刺刀,可以暂时压制反抗,却无法根治不满,反而会像不断压实弹簧,积蓄着最终猛烈反弹的能量。
持续的镇压成本高昂,且极易引国际舆论的进一步反弹(尽管目前无人敢公开指责),更会拖累帝国的消化进程。
“一味地高压,如同只堵不疏,终会决堤。”
内政总长赵铭适时地提出了建议,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沉稳。
“席,是时候展现帝国的‘宽容’与‘智慧’了。
恐惧需要希望来平衡,大棒之后,该递出一些看似甜美的胡萝卜了。”
财政总长王永江点头附和:
“确实。
持续的军事清剿耗资巨大,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生产,减少帝国税收。
若能以较小的自治代价,换取基层的稳定和生产秩序的恢复,从经济上看是划算的。”
张扬缓缓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权衡的光芒。
他明白两人的意思。
绝对的统治需要刚柔并济。
“说说你们的‘胡萝卜’方案。”
他开口道。
一份名为《帝国特区有限自治管理试行纲要》的计划被呈递上来。
核心思路是:在确保帝国核心利益(国防、外交、重大资源、金融)绝对掌控的前提下,给予某些经过“甄别”
和“驯化”
的地区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和内部事务管理权。
数周后,帝国官方媒体正式公布了这一政策。
先在西伯利亚、中亚几个“表现相对温顺”
的区域试点推行。
政策要点包括:
1成立“地方咨议局”
:其成员由当地具有一定声望、且经过帝国忠诚审核的人士(往往是部落领、宗教温和派、原地方官僚中合作者)与帝国指派官员共同组成。
该机构有权就地方经济展、文化教育(需使用双语教学,内容需帝国审核)、民生福利等非敏感领域提出“建议”
,报帝国总督府批准后实施。
2文化有限放宽:允许在特定场合、有限度地使用本地语言(不得作为官方语言),可以恢复部分不涉及政治含义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活动(需报备)。
3宗教有限自由:允许经过改造、宣誓效忠帝国的宗教场所开放,但传教内容和活动受到严格监控。
4经济让利:帝国公司将部分低端产业链、服务业分包给当地“合作企业”
,并承诺将地方税收的微小部分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学校、诊所,但其管理和人员任命权仍在帝国手中)。
与此同时,帝国宣传机器开足马力,将这一政策描绘成“席张扬的恩典”
、“帝国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迈向共同繁荣的伟大一步”
。
旨在塑造一个开明、仁慈的统治者形象,与之前“拂晓”
行动的铁腕形成对比。
这一手“妥协”
,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经历了血腥清洗后,许多地区的民众如同久旱逢甘霖,哪怕这“甘霖”
微不足道且条件苛刻,也足以让一部分人产生一丝虚幻的希望和感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