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非大陆殖民地的呼声(1 / 2)

加入书签

炎国以“代管”

、“托管”

、“保护性占领”

等名目攫取的海外领土,远不止美洲一隅。

在非洲、在大洋洲、在亚洲的其他角落,帝国战车的铁轮同样碾过传统的生存方式与脆弱的自治梦想,将无数遥远的土地和人群强行绑上了奉天的战车。

与近在美洲的墨士兰不同,这些散布全球的“非大陆殖民地”

距离帝国核心更加遥远,文化隔阂更深,但压迫的本质并无二致,因而反抗的呼声也以各自的方式,在寂静的深海与广袤的陆地上悄然响起。

炎国从德士兰手中“接收”

的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和德属西南非洲(纳米比亚),以及通过战后安排从奥斯士兰帝国“委任统治”

获取的中东部分领土(但影响力深入北非),并未迎来所谓的“秩序与展”

在东非(新齐鲁)的种植园和剑麻田里,本地劳工在炎国监工的皮鞭下,为帝国的纺织业和战略储备挥汗如雨,获得的报酬微乎其微。

传统的游牧路线被封锁,土地被划归给炎国的农业公司,冲突时有生。

在西南非洲的沙漠和矿区,丰富的钻石和矿产资源被疯狂开采,环境遭到破坏,原住民部落被驱赶到更贫瘠的“保留地”

,生存条件极端恶化。

在北非的港口和军事基地,本地人沦为二等公民,承担着最繁重的劳役,却无法享有任何政治权利,宗教和文化习俗受到压制和歧视。

反抗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消极怠工、破坏工具,到小规模的袭击矿场主和运输队,再到秘密传播反抗思想、与外部世界(如残存的英法殖民势力或新兴的民族主义者)取得联系。

尽管这些行动分散而弱小,却像非洲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在广袤的土地上此起彼伏。

从德士兰手中购买的德属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等地,被炎国视为至关重要的战略支点和海军基地。

庞大的军事设施拔地而起,机场、港口、雷达站改变了岛屿的自然地貌。

岛民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渔场被划为军事禁区,圣地被推平修建机库,年轻人被征召从事军事工程建设。

炎国驻军与本地居民关系紧张,冲突和侮辱性事件频。

看似天堂般的岛屿,变成了布满铁丝网和炮管的军事堡垒。

反抗在这里更加艰难,人口稀少,与世隔绝。

但并非没有。

一些部落酋长秘密集会,试图保存文化火种;

一些岛民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进行小规模的破坏和情报传递;

更有甚者,划着独木舟,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向偶尔经过的外国船只传递信息,控诉炎国的统治。

在东南亚,除了已被血洗的菲士兰,炎国的势力通过经济渗透和军事威胁,深度介入暹罗、缅甸、甚至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印尼)。

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既恐惧炎国的吞并,又试图利用炎国与旧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谋求独立,局势复杂微妙,反炎情绪在精英和民众中同时滋长。

这些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的殖民地,情况各异,反抗的形式和强度也各不相同。

但它们拥有共同的纽带:

1被剥削的命运:资源被掠夺,劳动力被压榨,利益被输往遥远的奉天。

2被压迫的地位:沦为二等甚至三等公民,政治权利被剥夺,文化受到歧视和打压。

3被忽视的苦难:他们的痛苦和呼声,被帝国核心区的繁荣喧嚣所彻底掩盖,难以引起外界的关注。

然而,这些呼声并非完全孤立。

墨士兰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