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o章 炎国的调停者面具(2 / 2)

加入书签

显得他们心虚、野蛮,不顾及士兵和平民的生命。

他们若部分同意,比如允许在某个小区域短暂停火,那就等于变相承认了我们有权介入欧陆事务,开了先例。”

“我们要的,不是立刻止战,而是不断强化我们作为唯一有资格、有能力、且‘公正’的调停者的形象。

要让全世界都觉得,一旦他们打不下去想谈判时,唯一的桌子,只能摆在奉天。”

命令迅被执行。

几天后,炎国的外交照会和相关提议被全球各大报纸刊载。

奉天出的声音,第一次如此清晰而有力地被解读为“和平的呼声”

,尽管这呼声背后是冰冷的战略计算。

伦敦和巴黎私下暴跳如雷,痛斥炎国“伪善”

、“多管闲事”

,但公开回应却不得不表示“重视炎国的关切”

,并“愿意就人道主义停火进行讨论”

,同时反过来指控德士兰才是公约的破坏者。

柏林方面同样恼怒,认为炎国偏袒协约国,但也不敢直接拒绝,反而趁机宣传自己“严格遵守公约”

,并欢迎调查团来证明协约国的“战争罪行”

双方在外交辞令上大打口水仗,互相推诿扯皮。

然而,在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和下层士兵、民众厌战情绪的共同作用下,西线某些地段的指挥官们,竟然真的心照不宣地、局部地、短暂地实行了非正式的停火,以便让双方都能拖回阵地前的尸体和重伤员——这在《奉天公约》出现前,是难以想象的。

一队悬挂着山海青鸾旗和白底红十标志的炎国国际救援会车队,在获得极其有限的安全通道许可后,成功进入法士兰后方,建立了第一所“公约框架下的中立有偿医院”

,接收来自双方的重伤员。

虽然规模不大,但却被炎国的宣传机器放大成了“人道主义的伟大胜利”

奉天,似乎正成功地戴上那副“和平调停者”

的面具,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

而面具之下,那双冷静的眼睛,依旧清晰地计算着如何让欧洲的鲜血,流得更有价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