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我就是死,死在外面,也不会要这种……科技良心(4 / 5)

加入书签

nbsp;但讨价还价肯定还是要说得自己吃了大亏。

    没有互联网意识的造纸厂领导必然觉得他分析有道理,咬咬牙再退:“我们厂可以把这个分厂区合并到股份公司,只占三成股份,所有经营权、管理权都是你的,我把工人撤回造纸厂,但必须用我们的飞燕牌。”

    这等好事?!

    那就必有蹊跷。

    天上不会掉馅饼的。

    况且这年头哪有这么强的品牌意识。

    让卫东不动声色的哦:“为什么?”

    造纸厂领导终于无奈解释:“这是领导寄予了厚望,亲自题写的品牌名称,可我们能怎么办,你也说了无纺布是国内目前还没法生产的,整条线所有原材料都要进口,我能做出无纺布,能制造塑料袋,我就去宫里当丞相了,各方压力压得我们现在造纸厂都要被拖垮掉,你按照你们的模式生产,尽可能把这条线带进去就行了,这就是我唯一的要求。”

    让卫东明白了,这扯着的蛋,其实就在技术革新换代的曙光前面。

    江州那家石化大厂过几年也许能产无纺布,粤州那家塑料厂开始在做塑料袋,但基本还只能进口原料。

    这个突破就在门槛上了,但这家厂受到的各方压力已经不堪重负。

    撑不下去就是这位厂领导下课换人。

    所以站在他的角度,现在就是拼命自救。

    让卫东再细致点:“这车间有负债吗?”

    果然!

    就像税务局接手的那些烂摊子案例,几乎每个八十年代的进口产线都是贷款!

    也对,之前那种计划经济模式,怎么可能有多少资金积累,更没外汇。

    几乎都是贷款进口产线。

    这边犹豫下也承认:“贷了一百二十万,其他部分由市里面和专项资金补贴了,我们现在一直亏损,怎么可能还贷。”

    一百二十万,约等于后来几千万上亿,1984年确实可以把厂长逼到跳楼。

    让卫东看着他,不太高效的计算功能悄悄开始运转。

    厂领导却以为他在权衡犹豫,连忙加点砝码:“二十年,二十年还清!如果你愿意承担负债,我们把这块厂区全都划给你,不需要占股份,完全清退,去年已经有产业政策出来了。”

    啊?

    这厂房尼玛在三环边上!

    而且就在昨天来买车的汽车制造厂附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