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突破极限(6 / 8)
bsp; “不是,你没听懂,你在白天上课的时候频频点头干嘛?我还以为你听懂了呢。”蒋太良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了,我以为就我一个人没听懂。
赵一冰说:“这不矛盾吧,我这是对林教授的成果表示赞赏。
我要能听懂我会是材料学的副教授?我早就是教授了好吗!
我要不是理论功底差了点。”
理论功底,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数学功底差了点。
“我也没听懂,怎么能证明教授说的是对的呢?”蒋太良问道。
赵一冰伸出双手:“做实验啊,把我们找来不就是为了做实验么?
我看了下,能来的基本上都是做实验的好手。”
蒋太良点了点头:“我猜也是,可既然如此,和我们讲这么多干嘛,直接说结果不就好了。”
赵一冰猜测道:“可能是选拔,选拔我们当中的人才!”
蒋太良本来有点激动,跟着林燃混,比在交大更有前途。
随后马上颓唐了起来,“我连听都听不懂,看来我不是这个人才。”
第二天,林燃说:
“相信大家对于我们要做什么大致有了猜测。
毕竟从原理突破到可量产组件,也就是所谓的工业化生产,有很长一条路要走。
我需要大家帮我完成实验室的50%光电转化效率的单片器件,并且找到工程量产的方法。”
教室里的青年学者们,不少开始举手了。
林燃点了一个,“你有什么疑问。”
“林教授,实验室单片器件不难,我们大概花个几个月时间应该能造出来。”
在座纷纷点头。
实验室可以慢慢调,无非是时间长短。
单片器件转化率超50%,这个成果别说science了,这绝对是诺奖级的成果。
光是林燃从理论层面给出了突破肖克利-奎伊瑟极限的解法,就已经够拿诺奖了。
但可量产这个命题太大了,甚至都不是一年半载能搞定的。
“工程路径的话,像材料的可制备性我们要慢慢去寻找,用什么材料,然后非平衡态的寿命。
在数学理论上能假设非平衡电子态持续数百皮秒,但实际材料中可能几十飞秒就热化了。
器件的结构设计上,需要极快的载流子抽取机制=,在电子失能量之前把它收集出来,电极、界面缺陷、光子管理这些都得配合。
然后工业化还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