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不那么小的改变(4 / 6)

加入书签

实验验证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里之所以会有软件这个名词,是通过林燃书里 software直译过来的。

    谢希德惊讶地推了推眼镜:“果然和钱院长说的一样,只用了几秒钟。

    我们之前的103机要跑一个最简单的计算都得几个小时,这台小盒子竟然有这样的速度。它的计算能力到底有多强?”

    夏培肃:“这个我想我们得设计一个缜密的对照实验。”

    黄昆没有说话,一直在皱眉沉思,时不时埋头在纸上算些什么。

    一直到夏培肃说完后他才说话:“它的浮点计算也许有数亿次?和我的想象差不多。

    我昨天回去一夜没睡,粗略计算了一下它的理论计算极限。然后今天再次进行了验证,我认为它的计算能力在200万次,最高可能到4亿次。

    我们最早来的时候,我让钱院长先运行了一个已知计算量的任务,做了一个100×100矩阵的乘法运算。

    任务耗时2秒不到,我为了简化计算,就当成是两秒。

    矩阵乘法的运算量约为行列数的三次方次浮点运算,因此100×100矩阵需要约一百万次浮点运算。

    也就是说它运算量一百万要花的时间是2秒,期间树莓派的运行非常平稳,我粗略估计了一下它的节拍。

    我猜想它的时钟频率在1MHz到10MHz之间,实际上可能远远不止这么多,我已经高估了,但我还是很难想象它的极限。

    考虑到它能处理复杂的仿真计算,它有可能有多个计算单元,也许这上面黑色的方块全部都是计算单元。

    这里一共是4个黑色方块,那么它的最小值是200万次每秒,最大值是4亿次每秒。

    当然我算的很保守,是基于我们现在已知的信息,也许它能够到更大,比如40亿次?”

    夏培肃点头:“40亿次我有点怀疑,得再跑些复杂任务看看。”

    黄昆的模型是基于1962年的技术认知,包括了频率、指令效率,但没有涉及现代概念流水线和缓存。

    由于缺乏树莓派的内部细节(如1.5 GHz四核处理器),他的估算偏保守。

    但他随口一说的40亿次已经和真实值差不多了。

    “我觉得我们的重点需要放在如何用好它,而不是去解析它。

    我们得先造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出来。”

    谢希德说:“这当然非常有用。我们现在研究半导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