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小村新发展(1)(1 / 2)
周成站在将军祠前,望着远处生机勃勃的田野和络绎不绝的游客,手里摩挲着一枚小小的“守边”纪念章——这是王琳设计的文创产品,背面刻着四合村的地图。阳光洒在他身上,温暖而有力量。他想起陈老师坟前的誓言,想起哑巴阿婆坚定的眼神,想起执法队队长果断的身影,忽然明白:发展与守护从不是对立,真正的发展,是带着根与魂前行;真正的守护,是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
哑巴阿婆慢慢走到他身边,手里捧着一束野花,轻轻放在将军祠的供桌上,然后转过身,对着周成竖起了大拇指。周成微微一笑,远处的天空湛蓝,田野里的风吹来阵阵清香,那枚真正的将军印,在文物馆里静静陈列,而它承载的精神,早已融入了四合村的每一寸土地,融入了村民们的血脉里,生生不息。
日子一晃而过,四合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靠种菜谋生的小村落。将军祠前的石板路被游客的脚步磨得温润,“守边”纪念章成了来此必带的伴手礼,陈老师的日记本复刻本被摆在纪念馆最显眼的位置,扉页上“守土有责”四个红字,让无数人驻足沉思。
这年深秋,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了村里——吴玠将军的后裔,辗转千里寻根至此。领头的老人已是满头华发,手里捧着一本残破的家谱,当他在将军祠里看到那枚复刻的将军印,又在古墓出土的竹简中找到先祖“驻兵四合,护民安疆”的记载时,老泪纵横,对着雕像深深鞠躬:“先祖英灵不远,后世子孙寻根来了!”
周成陪着他们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处:在老槐树下,讲陈老师以疯癫护秘的往事;在后山山洞,看当年留下的生活痕迹;在蔬菜大棚里,说合作社如何带着村民致富。吴氏族人们听得动容,当场决定捐赠一笔资金,用于修缮将军祠和扩充纪念馆,还承诺会联系更多历史学者,深挖吴玠兄弟的抗金事迹,让这段英雄史更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消息传开,村里更是热闹。王琳顺势推出了“寻根研学”项目,邀请各地吴氏后裔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同吃农家饭、共走守边路、聆听英雄事。建国成了金牌导游,说起将军当年在和仙人关大败金军的战绩,唾沫横飞、绘声绘色,比说书人还精彩;张强则带着村民成立了民俗队,穿上复刻的宋代亲兵服饰,在将军祠前表演操练阵法,引得游客阵阵喝彩。
哑巴阿婆的身体愈发硬朗,每天清晨都会绕着将军祠走一圈,然后坐在门口,给游客们递上一杯热茶。有孩子好奇地问她将军的故事,她虽不能说话,却会指着祠内的雕像,再拍拍自己的胸口,眼里闪烁着骄傲的光芒。有人拍下这一幕发到网上,配文“最淳朴的守护,最厚重的传承”,让四合村又火了一把。
这年冬天,文物部门传来喜讯:经过两年多的修复,那枚真正的“守边”将军印,将在四合村举办为期半年的回归特展。开展当天,天刚亮,村里就排起了长队,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枚守护了村庄数百年的镇物。
当将军印被缓缓取出,放在特制的展柜里,微弱的金光透过玻璃,映亮了每个人的脸庞。周成站在人群前,声音洪亮:“这枚将军印,守过边关,护过村落,如今它回来了,带着先辈的忠勇,也带着我们的初心。往后,我们不仅要守好这片土地,更要把这份忠勇传下去,让每一个四合村人都记得,我们的根,是家国大义!”
掌声雷动,寒风中的将军祠,仿佛也因这股炽热的情感而温暖起来。哑巴阿婆望着将军印,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里的泪水,是欣慰,也是传承。
风掠过田野,带来了来年的希望。四合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是英雄的传奇,是守护的赞歌,更是发展与传承共生的典范。而那枚小小的将军印,早已超越了文物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