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一路化缘(3 / 4)
嫌引发群体性精神波动”的民间音乐现象展开专项整治。各大平台随即下架数千首传统民歌,包括《茉莉花》《走西口》《康定情歌》等经典曲目也被列入审查名单。社交媒体掀起轩然大波,“#我们的歌不能死#”话题一夜之间获得两亿阅读量。无数普通人上传自己哼唱《谷魂归仓》的短视频,配上文字:“这是我妈妈唱给我的摇篮曲,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它一直在我心里。”
然而,这些视频大多在几分钟内被系统自动屏蔽,理由是“含有潜在诱导性音频模式”。更令人寒心的是,某些平台开始推送AI合成的“反向洗脑包”:将原曲节奏打乱,配上扭曲笑声、爆炸音效,标题写着“警惕神秘歌曲操控你的大脑!”许多家长看到后信以为真,禁止孩子接触一切非官方音乐。
清道夫的战术愈发阴险:不让人们恐惧,而是让他们嘲笑。
但在贵州侗寨的老戏台遗址,每逢月圆之夜,总有村民声称听见远处传来歌声。他们不敢靠近,只敢远远跪拜。有人说看见一个身影站在台上,手中握着半枚铜铃;有人说那天晚上全村的狗都没有叫,鸡也没有打鸣,整个世界安静得只剩下那一句:
>“若问归处何处是?风起时,我即是你。”
而在青海湖畔,那位曾开口说出“我醒了”的聋哑老人,如今每天清晨都会来到湖边,盘腿而坐,双手置于膝上,口中发出低沉的吟诵。没有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但湖水会在他发声时泛起规则涟漪,湟鱼群会围绕他所在的位置游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当地牧民悄悄立了一块木牌,上面用藏、汉、蒙三种文字写着:“此处不可喧哗,守铃人在此修行。”
最令人震惊的变化发生在新生儿身上。越来越多的医院报告称,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啼哭的基频集中在110.25Hz附近,恰好是《谷魂归仓》的核心频率。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医护人员在产房播放该曲片段时,躁动的新生儿会立刻安静下来,甚至露出微笑,仿佛听到了久违的母语。
心理学界称之为“先天听觉记忆现象”,基因学家则提出大胆假设:是否在过去某个遥远的时代,整个人类族群曾共同经历一场以声音为核心的仪式?而这场仪式的信息,并未消失,而是被编码进了DNA之中?
某夜,一位年轻母亲抱着刚满月的女儿坐在阳台。城市灯火通明,噪音喧嚣。她轻声哼起一首自己都不知何时学会的歌。小女孩睁着乌黑的眼睛,小手轻轻挥动,像是在指挥。
就在这时,楼下巷子里一只流浪猫突然仰头,发出一声悠长的鸣叫??那音高、那颤音、那尾音的拐弯方式,竟然完美契合《谷魂归仓》的转调节点。
母亲浑身一震。
她打开手机录音功能,将这段猫叫保存下来,发送给一位从事声学研究的朋友。对方回复只有一句话:
>“这不是动物发声,这是**生物共振**。我们体内的某种东西,正在醒来。”
与此同时,在世界另一端的伦敦大英博物馆,《敦煌遗书》特展展厅内,编号S.6451的残卷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边缘纸张开始轻微卷曲,墨迹渗出微光。保安调取监控,发现每晚凌晨七分,那页纸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