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建设分厂(1 / 5)

加入书签

    一九五七年,赣省总人口在一千八百多万,而昌城市市区也就五十多万人。

    按照这个时代的人口结构,是正处于疯狂生育的年代,老人寿命长的不多,但十六岁以下的小孩多,所以真正的劳动力就只有一半多点。

    二十五万左右的壮劳力,再划分一下区域。

    以昌城汽车厂为中心点,越是靠近汽车厂的居民,在汽车厂上班的就越多。现在在汽车厂上班的工人,覆盖范围是越来越广。

    没有办法,普通工人的工资,支撑不了天天上下班坐公交车。可就算按照就近原则解决居民工作问题,但汽车厂附近的居民已经很多都是双职工了。

    甚至一些家庭人口多的,已经出现三个人有工作的情况。双职工家庭在之前是很让人羡慕的,但现在再吹嘘什么双职工,在汽车厂附近那只能被人看笑话。

    汽车厂附近也没有什么空闲的房子安排更多的住户了,但汽车厂还在不断的扩建。因为这次的外贸易订单,能从全国调将近两千个技术工人过来,那就需要更多的普通工人来配套生产。

    只是多两千个不到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让原本达到万人的工厂实行两班倒的。哪怕扣除车辆制造之外的业务,比如叉车之类的。要实行两班倒,最少要增加五千人以上,也就是还需要招三千普通工人配套。

    另外这只是说最低要求的配套,这个年代的机械设备不一定能达到一天到晚不停的运转,还得大量购买设备。

    而且汽车厂也不是只接这一次外贸易订单就不扩张发展了,车间和厂房也一直没停止的建设。

    所以汽车厂是准备从十一月份开始到五八年二月十八过年之前,计划扩招五千人左右。

    因此这招工的安排,覆盖范围只能越来越广。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西城区一些离汽车厂很远的居民也被安排进厂了。

    离汽车厂近的居民,早上七点半出发去工厂就可以了。但离的远的,最少七点之前就要出发。

    没有自行车,坐不起公交车,也没那么多公交车让大家坐。只能出发的早,下班回家的晚。

    但这对于能进汽车厂上班的人来说无所谓,不就多走一个小时的路嘛,能有个正式工作,福利还很好的单位,让他们再远点也愿意。

    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早上七点还没到,在街道上就看到大量穿着汽车厂工作制服的职工往汽车厂去上班。

    周厂长弄的水泥厂在西区郊区,在筹备期间,也要招不少工人。

    还有昌城建设的钢铁厂,也是为了方便,离汽车厂不会太远,也要大量招工。

    这五八年还没有到,还没进入大炼钢的时代,可昌城西区竟然已经呈现用工紧张的趋势。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