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除非忍不住(2 / 3)
交车,报社记者来报道一下,是报道给大家看,国内可以自己生产小型公交车了。
报社的人又不懂技术,不明白就是卡车换了一个车壳而已,技术含量是没多少的。但能换壳就已经足够了,要知道今年一年,整个省份才分配了多少辆公交车。一个城市平均下来一年也就平均添加两辆公交车。
别看城市下面的县城也有车站,那都是停靠点。真要有车站,有自己的班车,县里的领导下乡要骑自行车嘛。
反正汽车厂把公交车弄出来,目的初衷虽然是解决学校暂时没宿舍,学生上学的问题。
但是周厂长和康书记,以后少不了跟交通局的领导打交道,汽车厂不生产公交车,不卖车。交通局就会找地方ZF领导去闹,去求。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部门要发展,要么给钱,要么给车。
农业局盯上了拖拉机,交通局盯上了公交车,军工那边把工程车给包圆了。
以为这样就完事了嘛,厂里还有几辆边三轮呢。江成老是借去开,厂里的一些中层领导出门办事,知道自己不够资格弄厂里的汽车出去。也是摩托车一开,溜达走了。
以前城里的道路上哪里有边三轮摩托车呀,这摩托车进口过来也都是给部队用的。
树大招风,在街道上巡查的执法队人员,看到边三轮摩托车在路上行驶,能不眼馋嘛。
停车场有报社的人在拍照片,厂里的会议厅现在也有不少人。
江成和周厂长还有康书记都在,这记者要报道,总要报道汽车厂是出于什么样的情况考虑下,把公交车造出来的。
报社要报道,要激励人心,要体现一些为国为民的情怀。
那么问题来了,谁睁眼说瞎话厉害,谁上。
当初让朱厂长去搞学校的是江成,产业链上的工厂自然是支持的。因为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对于领导来说,以后多少能说的上话,算是一个隐形福利。对于职工来说,子女多了一条出路。
关键是投资的时候,江成搞出了一个以物抵投的办法。搞出学校用的公交车,真实成本才几万,但说是投了十几万。
在会议厅的有报社记者,有一些其他单位的领导也来了。
“在坐的各位领导和同志,对于公交车的研发初衷,是周厂长和康书记想着为我们昌城甚至整个江省做一份贡献。身为省内唯一的一家有技术生产汽车的厂家,身上是要背负着使命的。”
“我们不等,不靠。不能等到急需了,才去做。虽然我们汽车厂成立没多久,自身也很艰难,但能不依靠就不依靠。”
“我记得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