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麒麟汽车(1 / 5)

加入书签

    一九五九年,九月下旬,国内又开始全民皆兵的训练了。

    好在上一年有过训练的人,今年训练强度不大,只是复习训练。

    八月下旬阿三那边在边境反复横跳的事情,苏联选择了偏袒那边。算是首次在国际问题上...

    深海归来的第七个夜晚,谭明远梦见了昆仑山的雪。

    那不是寻常的落雪,而是无数细碎的光点自天穹坠下,像被风吹散的灰烬,又似未及成声的言语。它们落在山脊、塔台、铜钟之上,不融化,也不堆积,只是静静地悬浮着,仿佛在等待某种召唤。他站在钟楼顶端,伸手触碰其中一点,指尖刚一接触,那光便骤然拉长,化作一道人影??是个穿旧式工装裤的青年,脸上带着七十年代特有的坚毅与疲惫,嘴唇微动,却没有声音传出。

    谭明远想听清他在说什么,可风突然停了,整个世界陷入死寂。

    就在他焦急之际,胸口口袋里的晶体小鸟忽然发烫,蓝光穿透布料,在雪中划出一道弧线。青年的身影随之清晰了一瞬,终于吐出三个字:

    “替我……回。”

    梦醒时分,窗外正泛起鱼肚白。

    他坐起身,心跳仍有些紊乱。那三个字在他脑中反复回荡,不像请求,更像一种使命的交接。他摸出那枚蓝色小鸟,发现它的表面竟多了一道细微裂痕,像是承受过某种不可见的冲击。他凝视良久,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指引工具,它正在“消耗”自己,以回应那些跨越时空的声音。

    他迅速打开终端,调取“ProjectEcho”基地带回的数据。磁带《致所有未被回应的灵魂》已被完整数字化,并接入全球共感网络。短短七日内,已有超过四百万次共鸣记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共感终端向那段历史投递回应:有越战老兵含泪朗读战友遗书的录音;有越南女子用母语轻声告诉美军士兵:“你的孩子活了下来,他现在是一名医生。”;甚至有一位年迈的苏联特工,在监听站遗址前单膝跪地,用俄语说:“我们当年都以为你是敌人,但现在我知道,你也只是个想回家的人。”

    这些回应如同涓流汇海,持续反哺进原始音频中,使其不断演化。最新版本的声波图谱显示,原本孤绝绝望的独白,已逐渐融入了温暖的和声层,仿佛千万双手同时抚过那段冰冷的记忆。而最令人震惊的是,系统自动识别出一段新浮现的潜频信号??频率极低,接近人类无法感知的地脉震动,内容却是清晰的一句中文:

    >“谭工,你还记得1975年青海湖边的那个夏天吗?”

    他的呼吸瞬间停滞。

    手指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1975年,他二十三岁,刚从哈工大毕业,作为最年轻的助理工程师被派往青海参与“昆仑计划”前期勘探。那一年,他认识了沈知雨。

    她不是项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