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传媒联盟甘当马前卒的金大侠(2 / 3)
续说:
“关键是,回归之后呢?”
“港岛能有今天的繁荣,根基是欧美世界认可这里的自由贸易地位——全世界的商品、资金,都能在这儿自由中转、流通。”
“要是用激烈的方式强行收回,战火一开,这座城市的独特价值就全没了。”
“那是双输的局面。”
“所以,要保住港岛的繁荣,和平谈判是唯一的出路。”
金庸听得不时点头,对林祖辉这番冷静客观的分析很是赞同。
与此同时,他心底那根沉寂多年的心弦,好像被轻轻拨动了一下。
他创办明报、写社评,固然是事业,但内心深处,何尝没有一份议政、参政的抱负?
要知道,当年抗战胜利后,他曾满怀热忱想进外交领域,却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受阻。
可这份关乎家国天下的理想,也没完全泯灭。
以前是没机会,如今,一个可能参与塑造港岛未来的契机,好像就摆在眼前。
“林生,您的判断,我非常认同。”
金庸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热切。
“那按您的意思,既然双方在有些问题上都难退让,所以需要引入第三方力量,形成平衡?”
“就像您说的,让港人自己治理港岛?”
林祖辉点了点头——道理很简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没错。”
“对岸天然会更信任血脉相连的同胞;而大英还有近十年时间,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撤离殖民地前埋各种隐患。”
“对我们这些家人、亲朋、产业根基都在港岛的人来说,推动港人获得真正的治理权,是实现平稳过渡、保障自身利益的最佳选择。”
邵六叔没急着说话,而是饶有兴致地观察金庸的反应。
他和金庸私交很深,自然清楚这位老友心底没熄灭的火苗。
林祖辉本人志在商界,对从政没兴趣,但眼前这位报业大亨,可就未必了。
果然,金庸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他的猜测。
“林生,不知道我能不能以您刚才阐述的方针为核心,亲自在《明报》上写系列文章,系统地宣扬这套政治主张?”
林祖辉闻言,倒有些意外。
金庸早已功成名就,何必还要亲自冲到舆论第一线?
而且查先生是1924年生人,今年已年过六十。
这个年纪,通常该求稳享清福了,难道还有兴趣要实现政治理想?
就算有,时间上也太晚了点吧?
“查先生,您的热情真让人敬佩。”
林祖辉仔细斟酌着用词:
“不过,冲锋陷阵的事,是不是先找些更有锐气、又有意在政坛展的年轻人来做更好?”
金庸摇了摇头,态度却很坚决。
他这辈子,名和利对他来说已是浮云。
到了这个年纪,有些藏在心里多年的念想,既然有机会去实现,为什么不去做?
至于失败的风险?这又不是搞武装暴动。
以他的声望和地位,就算观点不受当权者欢迎,最多也就是报纸受点压力,对他个人影响微乎其微。
“林生,不瞒您说,在动笔写小说之前,我最初的理想,是想投身政治,为国家、为桑梓做些实事。”
金庸的语气带着几分追忆和坦诚,“只是当年机缘不合,加上对岸……嗯,有些历史原因。”
“过去的港岛,华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更是难如登天。”
“如今能有幸参与到可能改变这座城市未来走向的大事里,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我绝不会退缩。”
林祖辉看着眼前这位目光炯炯、神情坚定的长者,倒有些刮目相看。
他没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