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研究天团岩画星图二(1 / 2)
“问题是没法界定它的类别。”
有人在旁皱着眉补充,指尖反复摩挲着电报里“疑似飞行器”
那行字,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纠结,
“现在连它是铁疙瘩做的机械飞行器、会动的活生物体,还是跟之前那只玄龟一样、半物半灵的存在都搞不清,组队的话,连该派哪个科类牵头都难定。”
鲁总监闻言,目光在桌角的各科室名单上飞快一扫,指尖在“物理科”
“生物科”
几个名字上顿了顿,当即做了决定:
“那就搞联合队!
物理科去查材质结构,别管是铁是金都得测明白;
生物科和农科一起上,负责甄别有没有生命迹象,说不得就是生物;
重工室把拆解钳、破壳斫这些设备都带上;
地理科先去探探遗迹周边的地形,别到时候陷在山沟里;
文理科的人跟去解符文,那些符文还得靠他们——
一个科室都不能少,现在就通知,一个时辰确定人选,组队开赴贺兰山!”
消息很快放出,程教授正埋着头对着泛黄的古籍校注,笔尖刚蘸了墨要写,一听说要组队去贺兰山探遗迹,这位程颐后人立刻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起身就去翻抽屉里的放大镜和拓印纸,连没写完的批注都忘了收;
隔壁的朱教授——朱熹一脉的传人,刚把手里的《四书章句集注》轻轻合上,指尖还在封面上摩挲了两下,转头就扬声招呼弟子:
“快把铭文拓片的工具都收拾好,再带两卷空白的宣纸,这次去贺兰山说不定能见到真东西!”
王教授正对着研究心学与古籍的手稿出神,一听见消息,立刻把手稿叠好塞进帆布包;
李东阳后人李教授也没耽搁,蹲在柜子前清点历代碑刻考证资料,连压在最底下的一本《金石录》都翻了出来。
最后凑齐的十个人里,四位主科教授各带两名弟子,每个人都背着装满拓本、放大镜和便携式光谱仪的帆布背包,背包带子勒得肩膀都微微红,却没一个人抱怨,不到一刻钟就齐刷刷站在了集合点,眼神里满是对未知遗迹的期待,连风刮在脸上都不觉得冷。
物理科的组队名单一敲定,议事厅里的议论声瞬间小了半分——
众人心里都门儿清,这趟阵容有多扎实。
队长是精研材料学的王徵,还对各种器械原理熟悉,手里的图纸堆得比书桌还高,主外勘探最是稳妥;
副队长则是擅长格物穷理的方以智,总能从一堆碎片里揪出关键原理,主内分析堪称一绝,两人一个跑现场、一个坐阵解读,配合得严丝合缝。
跟着加入的还有经验老道的许大匠、刘卫匠,许大匠手里那把特制的青铜拆解刀,能在不损伤古物的前提下撬开生锈的榫卯;
刘卫匠的小锤更是精准,敲在机械关节上力道分毫不差。
再加上重工室抽调的十二名研究员,每人背着半人高的光谱检测仪、金属分析仪,仪器外壳上还贴着防震的棉垫,单看这配置,就足够应对各类未知的机械或物质探测,连鲁总监都忍不住点头:
“有这队人在,至少不用担心看不懂‘铁疙瘩’了。”
农科与地理科则由宋应星牵头,这位熟稔农桑与地理勘探的学者,袖口还沾着上次去南方考察时的泥土,一听说要去贺兰山,立刻带上了八名常年跑野外的研究员——
这些人个个晒得黝黑,背着的采样袋里还装着备用的土壤样本盒,连水壶都选的是最轻便的铝钢壶。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还把儿子宋士慧也拉进了队伍。
宋士慧自小跟着父亲翻山越岭,辨认地质层的本事比不少老研究员还强,指尖在岩石上一摸就能说出形成年代;
记录植被更是熟练,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