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狗国真狗对阵灭犬三(1 / 2)
没人细想,八百只堪察加莱卡犬,已然达到一座大型冰原村庄能饲养的极限——
要想在零下几十度的北部冰原养活这么多狗,村庄里至少得有一千多人才行:
有人每天天不亮就去砍柴,给狗舍烧火取暖;
有人专门负责煮狗粮,把冻鱼和麦麸混在一起熬煮;
还有人要跟着狗队外出,在雪地里寻找能充饥的苔藓和野果,少了任何一环,这些狗都撑不过漫长又酷寒的冬天。
冰原上更多的是只有百多人的自然村庄,配套饲养的狗也只有百多只,刚好够分摊日常活儿计。
这些狗是村民们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
白天天刚亮,就跟着主人去远处的驯鹿群,竖起耳朵警惕地盯着四周,一旦现狼群的影子,就会扯着嗓子狂叫,把狼群驱赶到几里地外;
夜里则守在村庄外围的雪堆旁,哪怕是风吹草动,也会立刻起身巡视,严防熊瞎子、野狼偷袭;
赶上春秋狩猎季,还能循着气味帮着追踪雪兔、北极狐的踪迹,是冰原上实打实的不可或缺的伙伴。
“狗国”
这个名字,正是因这里的狗比人多而得名。
对世代居住在此的科里亚克人来说,这些狗早已不是简单的牲畜,而是像家人一样的存在——
哪怕狗老得牙都掉光、走不动路,他们也不会随意丢弃,反而会专门找块背风的山坡挖坑埋葬,还会在坟前摆上一块冻得硬邦邦的鱼肉或鹿肉,嘴里念叨着平日里和狗说话的家常,算是给老伙伴最后的告别。
比起北部冰原能冻裂骨头的酷寒,世代靠驯鹿为生的科里亚克人早已习惯了这种严寒,他们裹着厚实的驯鹿皮袄,在雪地里走一天都不觉得冷;
而楚科奇人更偏爱中部的平原地带,那里虽也冷得哈气成冰,却少了冰原上能刮跑帐篷的烈风,更适合搭建兽皮帐篷放牧,驯鹿群在平原上啃食苔藓也更方便;
至于真正的堪察加人,则把家安在了南方温暖潮湿的海岸区域,每天驾着小船出海捕鱼过活。
他们养的雪橇犬数量格外多,却不是为了驯鹿或狩猎,而是专门用来拖曳物资——
靠着这些狗拉的雪橇,堪察加人能把晒干的海鱼、提炼的海盐运到北方的村庄,再换回厚实的毛皮、熏制的驯鹿肉,一来一回间,把生意做遍了大半个冰原。
南北两支快应队踩着残雪,终于在夜叉国的一处驯鹿营地相聚。
早在唐朝,就有唐人乘着海船顺着洋流抵达过这片土地,见了当地景象,随手给它起了“夜叉国”
这个不算正经的名字——
事实上,这里散落着十几个渔猎部落,连统一的领都没有,根本算不上能承载国家政治的地方,更贴切的称呼该是“驯鹿之乡”
。
之所以叫“夜叉”
,是因为当地居民世代靠渔猎为生,男人喜欢把打磨得光滑尖利的海象牙齿穿在唇下当饰物,说话时牙齿随着嘴唇开合晃动,远远望去,那两根泛着乳白光泽的牙就像传说中“夜叉”
的獠牙,久而久之,“夜叉国”
的名字就跟着商船的航线传了回去。
至于堪察加地区,唐朝人则给了它更形象的称谓——
“流火国”
。
纵贯半岛的堪察加山脉像一道粗壮的脊梁,把整个半岛一分为二,山脉两侧都是地势低平的平原,受海洋气流影响,气候温暖潮湿,且遍布着大大小小数十座火山集群。
这里的温泉又大又多,地热顺着岩层缝隙往上冒,让泉水常年保持着能泡得人浑身烫的温度,部落里的人没事就会带着陶罐去温泉边煮肉;
更显眼的是,许多火山顶常年冒着滚滚浓烟,尤其是到了夜里,烟柱被火山口的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