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健康规划人口比例五(2 / 2)
两百多年间实际只增加了三倍多,平均下来每年的增长率低得可怜。
清初总人口约一亿,到清末达到约四亿,看似增长了四倍,数字很可观,但这“高倍数”
背后藏着水分——
实则是因为明末的大天灾、大饥荒,再加上清军入关后的连年屠杀,导致人口基数急剧下降。
这所谓的“增长”
,更多是战后人口的恢复性反弹,并非和平年代自然增长的真实反映。
拿孔府的人口变化举例,更能直观看出“理想增长”
和现实的差距:
到明末时,孔府已传承至第五十七代,形成了“一主宗五十六支宗”
的庞大支系,总人口约八万七千余人。
若从汉武帝“立儒尊孔”
的公元前134年算起,到1647年,时间跨度足足有一千八百年——
按理想的人口翻倍度算,一千八百年足以让人口翻倍六十次,哪怕初代只有一个人,五百年内就能轻松达到八万七千人的规模。
可事实上,历朝历代对孔家都尊崇有加,给足了保护,孔府几乎不存在战乱减员的情况,但一千八百年过去,孔府人口也远没达到“按理想值算能装下一个地球”
的夸张规模,足见古代无论宗室还是望族,人口增长都受限于医疗、粮食、灾荒等现实条件,根本快不起来。
到乾德二年时,南方基本没了战乱和大天灾,社会逐渐稳定,人口约为一亿;
北方则因前些年的战乱、灾害接连不断,人口损耗严重,总人口大约在五千万左右,两者加起来,大明当前总人口约为一亿五千万人。
不过,之前被活僵祸害的人口数量,地方官府还在统计中,目前尚未有明确数据。
参考万历二十年的官方统计,当时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按那会儿的总人口推算,农作人口大概有五千万人。
如今按南北方一亿比五千万的人口比例推算,北方的种田人口约为一千七百万,这部分人中,大多数是以租种地主土地的佃户身份存在,仅有少部分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且大多集中在农业恢复较快的北直隶地区。
还有一部分是从山东置换到河南的地主,也就是有田地的主人,实际情况其实并不多,毕竟南路流寇烧杀抢掠的比较厉害。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