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健康规划人口比例二(1 / 2)
单说钱谦益,这位江南文坛的领军人物,一生前后有过四个儿子,可折腾到最后,也只勉强存活下来一个,这存活率才算刚摸到皇室的水平;
可若把夭折的两个女儿也算进来,六个孩子最终只剩一人的比例,想想都让人心里沉。
要知道,钱家是实打实的江南大族,家里良田千亩、银钱充裕,家眷们平日里养尊处优,身体康健,还有成群的仆役专门照料孩童,这样的条件,早已甩开普通百姓十条街,可连他们家都这样,民间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民间的新生儿存活率,说是十不存一都算乐观——
多少人家夜里刚添了娃,没等熬过三天,就因为一场风寒、一次呛奶,或是不明不白的“惊风”
,就没了气息。
再赶上天灾年月,或是瘟疫蔓延,死亡率更是像坐了火箭般往上涨。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流民队伍里很少见到孩子的身影:
别总揪着“易子而食”
的惨状说事,更根本的原因是,民间本就没多少孩子能活过襁褓期,能跟着父母逃难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北直隶的佃户群体里,家家户户都能听见新生儿的啼哭,这已经是实打实的奇迹;
可若想让这些娃娃们顺利长到能跑能跳,不再走“生得多、活的少”
的老路,就必须把孕期护理、产后照料、孩童看病这些医疗保护措施,一五一十落到实处。
也难怪那些拖家带口从朝鲜过来的女人,在北方格外受欢迎——
实在是大明百姓被这低的新生儿存活率吓怕了,但凡见着谁能顺顺利利养活孩子,就格外珍惜这份能带来“活口”
的机会,觉得这样的人家,日子才能有盼头。
因此,宫里那些到了年纪要出宫的大龄宫女,总算有了新的就业出路——
朝廷会把她们集中起来培训基础医疗知识,不要求学会把脉开方、医治病人,只需要吃透保育的基础技能,比如怎么给婴儿喂奶不呛着、怎么判断孩子冷热、日常怎么护理脐带伤口这些实用本事,等培训合格了,就能分到各地协助推广新生儿保育工作,也算有了份安稳营生。
朱有建还打定主意要在全民中推健康生活方式,具体的法子列得明明白白:
水必须煮开了才能喝,杜绝生水带来的杂病;
让医科和农科一起编印健康膳食册子,教百姓怎么搭配粗粮蔬菜补营养;
派专人去各地规范水源卫生,挖排水沟处理污水,不让脏水到处流;
把家庭医疗基础知识印成通俗的小册子,比如怎么退烧、怎么处理小伤口,挨家挨户;
还要教大家安全储存食品的办法,比如粮食怎么防潮防蛀、剩菜怎么存放不易坏。
核心就是靠这些日常习惯的改变,从根儿上减少生病的风险。
要想提高人口,光让百姓多生孩子还不够,更得把孩子的夭折率降下来。
于是,原本忙得脚不沾地、几乎没工夫睡觉的高起潜,被火急火燎叫到御书房“受训”
——
朱有建没说别的,就盯着一件事反复强调:
必须让民事司先做好带头作用,眼下民事问题一堆等着解决,要是司里人先累垮了、病倒了,反倒会耽误正事,得先把自己的身体和医疗知识底子打牢。
紧接着,民事司全员就被严令“慢下来”
,所有手头非紧急的事务先放一放,全员先集中接受医疗培训,从基础的卫生常识学到简单的病症判断,等把这些知识吃透了,未来处理民事事务时,才能以医疗知识为底子,更周全地解决百姓的生活难题。
慵懒的乾德皇帝靠在铺着软垫的躺椅上,手里逗着团成球的威龙,实在没法理解高起潜的忙碌:
“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