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称制弘光徐氏入宫三(1 / 2)

加入书签

相比之下,桂王朱由榔就显得懦弱多了。

他能被推到梧州藩王的台前,压根不是因为威望,纯粹是被桂王、衡王、吉王、襄王这四位藩王联手顶上去探路的。

理由再简单不过——

他年纪最轻,性子又软,别人说什么他多半会应,最好忽悠。

就说衡王朱由棷棷,早在崇祯十年入京给刘太妃祝寿,就赖在京城不愿走,怕的就是回封地担风险。

直到崇祯十六年,崇祯下了硬旨催他离京,他才不情不愿地一路南下,直奔梧州投奔朱由榔,见面时还找了个直白的理由:

“湖广太乱,到处都是兵荒马乱,梧州靠江,真要是出了变故,咱们还能顺江而下出海,总比困在原地强。”

话里话外,满是只想自保的算计。

朱常澄、朱常清、朱由栋的心思和朱由棷如出一辙,都打着“抱团自保”

的主意,一股脑扎进了桂王府。

原本还算宽敞的王府庭院,顿时挤满了各府的随从和侍卫,连廊下都堆着从封地运来的箱笼。

面对这些辈分比自己高或年纪长、说话自带威严的叔兄辈王爷,朱由榔半点脾气都没有——

吉王说要在正厅议事,他不敢说半个“不”

字;

襄王嫌膳食不合口味,他立刻让厨房重做;

淮王要调王府卫队守大门,他也只能点头应下。

就这么被硬架着扛了“领头人”

的名头,可他心里压根没什么复兴大明的志向,只想像父辈那样守着藩地,每日看看书、赏赏花,混吃等死安稳度日。

偏赶上这乱世,他自己守着祖制,连王府大门都不敢随意踏出,可其他王爷却能毫无顾忌地离开封地,还把他当成挡箭牌推到前面。

夜里独自一人坐在书房,朱由榔对着烛火叹气,满肚子委屈,却连个能说理的人都找不到——

跟叔叔们辩,他没那底气;

跟下属说,又怕失了王爷的体面。

朱有建这边,压根没工夫理会南方的乱局。

西苑御书房里,午睡刚醒,王承恩就匆匆来报,说徐琳达那边出了岔子。

事情要从乾德二年十二月说起,徐琳达瞒着所有人,悄悄去了医科院,绕了好几个圈子,才支支吾吾问医官要“流子汤药”

原来她现自己已经两个月没来月事,心里慌,私下里找二姐旁敲侧击打听,二姐一句“这模样,怕是怀孕了”

,对她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徐琳达这些日子一门心思扑在化学研究上,忙得连歇脚的工夫都没有,早就打定主意不嫁人、不相夫教子,如今突然要多一个孩子牵绊,她自然是一万个不愿意,才急着找汤药想解决掉。

可医科哪有这种敢违逆皇令的药剂?

乾德皇帝早三令五申,如今大明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人口,谁要是敢私配堕胎汤药、阻碍生育,按律要连坐全家贬为矿奴,医官们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拿满门性命冒险。

徐琳达磨了半天,只得了几句“姑娘保重身体”

的劝诫,悻悻而归。

可这事没藏住多久,就像长了翅膀似的,从医科的研究员嘴里,一路传到了西苑御书房的王承恩耳中。

朱有建听完汇报,心沉了半截——

徐琳达怀孕了?

还想把孩子流掉?

一时竟没琢磨过劲儿来。

在他的认知里,这年代女子大多以生育为要,偏徐琳达满脑子都是化学烧瓶,连怀了孩子都想抛开,这想法实在出了他的预料。

没等朱有建理清楚头绪,周皇后那边已经先动了手。

她当天就传了懿旨,让内府备好聘礼——

赤金的凤钗、绣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