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暗流涌动瓜分利益三(1 / 2)

加入书签

都察院西侧的厢房里,烛火彻夜未熄,烛芯烧得太长,不时爆出火星落在案上。

二十多人围着一张泛黄的江南舆图,有人手指按在“扬州”

“苏州”

的地名上,争论得嗓子沙哑,唾沫星子溅在图上;

有人攥着算筹,反复核算各州府的粮税,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直到天快亮时,才终于定下计划:

先不声张拥立之事,只以“为江北守军完税”

为名,向南方各州府征集粮饷,悄悄换得整兵备战的时间;

等江北的刘良佐、黄得功等总兵尽数归附,江西总兵左良玉、湖广巡抚何腾蛟点头响应,再正式拥立福王,重立大明旗号。

消息没瞒多久,就顺着茶馆酒肆的闲谈,传到了南方豪商耳中。

当苏州的绸缎商、扬州的盐商、杭州的茶商们,从亲信口中得知“大明已亡,崇祯早被废黜,如今北方是顺皇李自成的天下”

,且这位“顺皇”

表面想假装延续大明,实则要把他们在江南的田产、商号、漕运线路,尽数置换到湖广贫瘠之地,等他们迁走后再挥兵南下时,顿时慌了神。

几大商帮的掌柜连夜聚在苏州观前街的“云锦庄”

里,二楼的雅间紧闭门窗,桌上的冰盆融得只剩半盆水,掌柜们却没心思顾暑气,冷汗浸湿了身上的锦袍,把绣着商号标记的绸缎浸出深色水痕——

他们的根基全在江南,漕运靠的是长江水道,货源仰仗的是苏杭工坊,若被赶到湖广,没了熟路的漕帮、没了现成的客源,无异于断了生路。

“与其等着被迁去湖广等死,不如跟南朝共进退!”

坐在主位的盐商王掌柜猛地拍了桌子,木桌震得茶盏叮当响,

“就算多缴三成银粮,也要帮着稳住江南,保住咱们的家业!”

这话一出,其他人纷纷点头,当即决定接受都察院“完税换时间”

的计划,第二天一早就让账房清点银粮,准备上缴。

随后,商帮们借着码头货船卸货的间隙,悄悄联络了背后东印度公司的洋行代理人。

当对方在密信里用生硬的汉字写下“可供应粮船”

的肯定答复时,几位掌柜攥着信纸的手都松了松。

他们试着从马尼拉调运第一批粮食,当三艘挂着外国旗帜的货船缓缓驶入松江港,舱门打开,满舱雪白的大米倾泻而出时,负责接货的都察院吏员都惊了——

马尼拉的粮价竟比江南本地低了近三成,不仅能稳稳补足太仓的粮缺,若是把多余的粮食转运到赣南、浙西那些缺粮的州县,还能赚一笔不菲的利润。

掌柜们夜里摸着账本上的数字,指尖划过“盈余”

二字,脸上的愁云终于散了些,只盼着这源源不断的粮食,能撑到南朝真正稳住阵脚的那一天。

没人敢小瞧这些看似只会提笔上奏的御史的能力。

定下计划后,他们揣着盖了都察院印信的文书分头南下,有的去了苏州府联络漕运官,有的往温州府说服海疆守将,凭着监察官员的身份和“复明”

的旗号,竟真的串联起各地守御的同僚。

原本分散在各州府、彼此只闻其名的御史,聚在应天府城隍庙前,用瓷碗盛了烈酒,滴入指尖的鲜血,歃血为盟时,声音虽沙哑却格外坚定,誓要效忠南方朝廷,为北方殉国的“大明先帝”

报仇。

连之前一直靠着微薄关税、入不敷出的市舶司,也主动派主事找上门加入计划——

靠着商帮打通的海外渠道,短短半个月就向上交了十几万两白银,沉甸甸的银锭堆满了都察院的库房,让南京的南朝班子,终于有了些挺直腰杆的底气。

北方三镇的风,比江南更烈,卷着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