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大明界图起运至宝六(1 / 2)

加入书签

从这场细致入微的“搬运工程”

里,便能看出朱有建对下属的培养有多全面:

别以为会维修战车就够了,还得懂物理知识才能算重心、布受力;

以为会用动力锯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时刻还得拿起刨子斧头做木工——

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技能,此刻全派上了用场。

好在朱有建向来得人心,哪怕他提出再离谱的要求,众人也从不质疑,只会埋头努力学习,力求做到最好,这才有了如今一群“全能型人才”

围着宝物忙乎的场景。

而朱有建最近心里正琢磨着另一件事:

这一年他翻看史书,现一个有趣的记载——

历史上征伐东夷的商朝军队,在商朝灭亡后,据说有一支流亡到了海外。

结合他对印第安人的模糊印象,竟觉得他们或许就是殷商人的后裔——

“印第安”

不正是“殷地安”

的谐音吗?

可问题来了:

商朝即便不算顶尖先进,也有成熟的文明体系,怎么会沦落到后人眼中“野人”

的境地?

这中间究竟生了什么,让一支有组织的军队,在漫长岁月里丢失了文明的火种?

他越想越觉得好奇,仿佛透过史书的字缝,看到了一段被时光掩埋的迁徙之谜。

这便说得通了:

商朝军队若技能单一,除了打仗啥也不会,失去组织后无法重建文明,最终沦为野人也不足为奇。

吕宋的宋人也是同理——

明明宋朝造船业达,火器使用已具规模,诸多明领先时代,可流落婆罗洲的宋人却混得凄惨,被西班牙人追撵,连当地土人都能欺辱;

最大的可能便是丢了匠艺,连基本的兵器、工具都造不出来,空有文化却没了生存根基。

朱有建越想越心惊:

若是大明遭遇强敌,自己被迫带着人逃亡海外,却来不及带走匠人,会不会重蹈覆辙,最终沦落成任人欺辱的“野人”

这份担忧像根刺扎在心里,让他下定决心要培养“全系人才”

——

这并非针对研究院的学者,而是护卫团队、快应队这些贴身力量。

于是,相关的物理知识成了必修课,力学、结构学都得懂;

木工、修缮等手工活也得练,关键时刻能自己造工具;

冶炼钢材虽复杂,但物理知识里的基础原理必须掌握,懂原理才能想办法就地取材。

更别说建房、制衣、种粮食这些生存根本,木工、火器维护、基础制药也得样样涉猎。

他把能想到的技能全编进了《大明军卫训练纪要常识》,至于普通生存手册里的内容,在他看来不过是最基础的皮毛。

甚至连体能与基础战力都不放过:

所有人必须学会游泳,能爬山越岭;

骑马、骑牛这些代步技能不能少;

除了玩得转火器,大刀、长棍、连弩也得会耍,近战远攻都得有底气。

说到底,还是怕死,又想过好日子,更怕哪天落难后被欺负成“野人”

这份看似严苛的全面培养,藏着的其实是朱有建最实在的生存哲学:

把技能握在自己人手里,才是最稳妥的退路,哪怕真到了绝境,也能凭着一身本事重建家园,不至于丢了文明的火种。

就像此刻众人能靠物理知识算重心、靠木工活做木箱护宝一样,未来真遇变故,这些技能或许就是保命的根本。

如今这股学习技能的风气早已不止军卫专属,重工局的工匠在钻研器械时要学结构原理;

轻工局的绣娘会顺带学基础制衣与缝补,建工局的师傅们把建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