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九江应对龙舟盛事三(1 / 3)

加入书签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捏着袖口暗纹,忽然想起去年宣府缺饷,士兵们拿草绳绑甲胄的惨状。

此刻殿外阳光正盛,照得廊下堆放的竹蜻蜓泛着青光,倒像是从内库银锭上削下来的边角料。

当王承恩念到"

每县一架龙舟"

时,大理寺卿凌义渠听见自己喉结滚动的声响,竟比龙舟桨破水的声音还要刺耳。

这二十年的大明像架散了榫的破车,国库空得能听见回音,农民军烽火燎原,顺天府的流民潮卷了又卷。

物价涨得比风筝还高,后金的马刀五度劈进京畿,多少百姓被捆去关外当牛做马,家里连锅碗瓢盆都被砸得稀碎。

如今的顺天府,街面上尽是菜色脸的老弱,树皮啃得见白茬,河沟里漂着饿死的流民——说句"

民不聊生"

,都算往那溃烂的脓疮上贴金。

可越是活成草芥,越得攥着点盼头。

就像旱透的地缝里冒棵芽,哪怕只有指甲盖大,也能让老百姓扒着土坷垃掉眼泪。

陛下肯从内库抠银钱办龙舟赛,肯拿松木龙舟、竹节拐杖哄百姓笑一笑,哪怕是杯水车薪,也好过让他们眼睁睁看着王朝烂到根里。

王承恩宣旨时,廊下的竹蜻蜓被风吹得转起来,投在金砖上的影子晃成小片光斑。

左都御史李邦华望着那光斑,忽然想起三十年前在江南见过的萤火虫——黑夜里飞着那么一点点亮,虽说照不亮整条河,却能让走夜路的人知道,这世道还没彻底咽气。

端午龙舟会经皇帝亲口应下,已让百姓心窝烫——只要紫禁城的宫灯还亮着,只要金銮殿的天子还记得他们,这苦日子便有了盼头。

谁能料到,陛下竟真从牙缝里抠银钱,把"

惠民"

办成了"

贴补"

五锦粽裹着少见的蜜枣,五样锦里竟有核桃碎,买一送一的法子虽说粗糙,却实打实是贴补民众。

当百姓攥着一文钱买到双份节礼时,浑浊的眼睛里竟泛起星光。

卖甜水的张老汉摸着送的草帽直嘟囔:

"

上回见着这么实诚的官家,还是万历爷年间施粥的时候。

"

抱着拨浪鼓的孩童在街角飞跑,竹节拐杖敲在青石板上的声响,竟比往年哭丧的唢呐还要清亮。

李邦华站在永定河头,看着百姓挤破栅栏领龙舟奖品,忽然读懂了陛下的心思——哪是什么"

补贴"

,分明是用内库最后那点银锭,在老百姓心里砌一堵墙。

墙里是烂透的官场、空瘪的国库,墙外是攥着竹蜻蜓傻笑的孩童、摸着龙舟松木叹气的老汉。

只要这堵墙还在,大明朝的旗号,就还能在风里飘上那么几日。

按原历史,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紫禁城破城之际,那些为了修补大明耗尽最后一点心血的臣工,也将头颅陪帝国殇去。

左都御史李邦华望着午门城楼上飘扬的闯字大旗,解下腰间玉带挂在柱上——就像他的铁骨撑不起将倾的朱楼。

倪元璐攥着国库账册退入太常寺,账上那串可怜的数字竟成了催命符,这位掌管天下财赋的尚书,最后只着素衣朝阙,悬梁前留书"

以死谢国"

范景文早已服下毒药,却强撑着在宫门写下"

身为大臣,不能从君出奔,罪也"

,墨迹未干便呕血而亡。

王家彦爬上天安门城楼时,这位未曾为兵事皱眉的兵部侍郎,最终把自己挂在城堞上,成了顺军入城时第一个触目的"

路标"

那些在朝堂没有位次的臣子,此刻却显出惊人的硬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