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杭开春生 七日光景菜苗与花束(2 / 3)
凡的亲兵比赛堆雪人,雪人堆得一半像秦军铠甲,一半像联军战袍,就立在谈判的破庙前,成了“杭开城吉祥物”
。
谈判时吵归吵,谁也没提“撤军”
——秦军知道联军守不住无粮的城,联军也清楚秦军熬不过缺药的冬;打仗时打归打,谁也没下死手——毕竟冻死一个对手,就少一个吵架的伴,冬天会更无聊。
深冬的某个雪夜,双方的营地都亮起了油灯。
叶嬴烈看着窗外的雪,对陆玄舟说:“开春后……要不就这么着吧?”
陆玄舟点头:“反正谁也赢不了,不如分着守杭开城,省得折腾。”
联军大营里,楚凡给楚怀瑾和楚吞岳分着最后一块干粮:“八日谈,八日打,其实也挺好。
至少……冬天不冷了。”
楚怀瑾啃着干粮笑:“再这么打下去,咱们都能当亲家了。”
雪还在下,八日的循环还在继续。
杭开城的冷冬里,没有胜负,没有输赢,只有两个阵营在拉锯中互相取暖的荒诞日常。
或许这场战争的结局,早就藏在了这缩成八日的循环里——谈不拢,打不赢,却也散不了,就这么在岁月里磨成了彼此的一部分。
杭开城的积雪化了,溪水潺潺淌过冻土,带着冰碴子叮咚作响。
循环的周期跟着春天一起缩成了七日——七日谈判,七日打仗,像刚抽芽的柳枝,轻轻晃悠着没了冬日的沉重。
阳光透过破庙的窗棂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双方士兵脱了厚重的棉衣,棉衣上的补丁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活动着冻僵的手脚,关节“咔咔”
响,连吵架都多了几分力气,只是那“非赢不可”
的火气,早被寒冬磨没了,只剩下“混过春天再说”
的松弛。
营地周围的野草冒出绿芽,秦军士兵在营边开垦了小块菜地,撒上从家里带来的种子;联军则在城墙根种起了土豆,还插上木牌“偷菜者罚送十捆柴火”
。
清晨的风里飘着泥土的腥气,士兵们扛着锄头往返于菜地和战场,路过“敌军”
营地时还会打招呼:“你家种子芽没?”
“快了,你家菜地浇水没?”
连荒原都透着“万物复苏”
的温柔,把“战争”
的紧绷泡软了。
谈判的七日里,破庙前的积雪化成了水洼,水洼里映着蓝天白云,双方代表踩着泥水蹲成一圈,账本被束之高阁,换成了摊开的春耕计划图。
秦军代表掰着冻裂的手指算,指腹沾着泥:“西南的稻种得五月下种,路上得走半个月,你们得让我们先过天籁城运种子,不然误了农时,今年大家都没饭吃!”
楚凡扒拉着破庙门口的野菜苗,苗尖嫩得能掐出水,他抬头笑:“行啊,先把地籁城的粮仓借我们存麦种,我们的种子太多没地方放,不然没得换。”
秦军代表拍大腿:“成交!
但粮仓得留一半给我们放稻种!”
楚怀瑾蹲在旁边栽树苗,树苗是从山里挖的野桃树,据说是“和平树”
,他挥着锄头插嘴:“谁先松口谁吃亏,不如石头剪刀布定输赢!
输的负责浇水!”
双方代表真的蹲在泥地里猜拳,“石头、剪刀、布”
的喊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秦军代表连输三把,急得拍泥水:“不算不算!
春天手气不好,换猜硬币!”
联军代表笑得打滚:“赖皮!
输了就得浇水!”
双方笑着推搡起来,泥水溅了满身,衣袍上的补丁都湿透了,倒像群孩子在嬉闹,把“谈判”
的严肃搅成了“春耕互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