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认 第 42 章 考试开始(3 / 4)

加入书签

 行测结束,短暂午休后迎来重头戏——申论。拿到申论试卷,李毅飞习惯性地深吸一口气,目光快速扫过材料主题和题目要求。

    材料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活力激发”,要求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并撰写议论文。“不难。”他心想。对他而言,甚至可称得心应手。

    这两年,他笔耕不辍,行政类文章写了无数。从政策分析到讲话稿,从时事评论到理论探讨,他研读了海量政策文件和优秀范文,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一篇高质量习作。

    他深知申论考查的核心:思维的深度、对国策的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他刻意训练积累的底气。他的行政写作水平,已足以媲美机关里的资深人士。

    审题是关键。当许多考生还在逐字研读材料时,李毅飞凭借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已迅速抓住核心矛盾:基层政府“大包大揽”与社会力量“活力不足”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对策框架也在脑中成型:政府转变职能、激活社会力量、筑牢法治保障、创新治理工具。

    思路清晰后,他拿起黑色签字笔,笔尖落在答题纸上,发出沙沙轻响。字迹端正清秀。

    分析问题部分,条理分明,直指要害,既点出“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更剖析了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观念问题。

    提出对策部分,层层递进,既有宏观政策指引,又有具体操作路径,还融入了前瞻思考。每一句都紧扣材料又有所升华,展现理论素养和责任感。

    最后的议论文,他成竹在胸。标题切中核心:《放管结合,激发社会治理“源头活水”》。开篇点题,引用经典论述,阐明社会治理创新的紧迫性。

    主体部分,围绕“放”、“管”、“服”展开论述。他巧妙运用材料案例,并引入自己了解的现实样本,使论证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说服力强。

    结尾处,他呼应内心想法:“社会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政府需善做‘减法’,勇于放权;善做‘加法’,精于服务;更要善做‘乘法’,激发社会活力。

    唯有如此,才能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不断提升治理效能,让‘源头活水’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行文逻辑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感。

    笔尖持续沙沙作响。当周围考生还在苦思时,李毅飞已流畅完成初稿。

    他没有松懈,利用剩余时间精细打磨:推敲用词、调整衔接、确保论点论据坚实。他特别注意关键政治表述的准确性,避免任何歧义。

    同时,他放缓书写速度,力求字迹工整美观——整洁的卷面同样是竞争力。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