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蔡成建军3(1 / 2)
蔡成为他解惑道:
“隔断语句的叫标点符号,是专门用来断句的。
刚刚你已经说了,用了标点符号后,文章更容易看懂。
古人不是明不了标点符号,是因为刻竹简太费时费力,所以就把标点符号省了,能少刻一点是一点。”
蔡成稍稍思索了一下,继续说道:“你们都读过《论语》吧?上面有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你们两个想想,如果在这句话的不同位置,放上标点符号,意思会不会生改变?”
不仅刘奇和何山思索了起来,就连管亥也思索了起来。
管亥可是进过管氏开办的私塾,自然也读过《论语》。
这次,反应最快的还是何山。
“天哪,果然不一样。”
然后他就用明显有间隔的语气,把这句话,重新诵读了一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和你有不一样的断句。”
刘奇已经学会用“断句”
这个词汇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管亥听了两人的断句,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太有意思了,竟然有三种意思。
而且这三种意思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
其他八人,都是一脸懵。
他们连字都不识,哪里知道什么《论语》,更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我认为,正风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而教我们的私塾先生,全都错了。”
管亥大声说道。
“管大哥说得不对。
我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何山不服气地说道。
“哈哈哈哈——”
蔡成被他们逗得大笑。
“反正竹简上的《论语》没有断句,到底哪个正确,谁也不知道。
只不过,从孔圣提倡的‘有教无类’来看,孔圣是不赞同愚民的。
所以,刘奇断句的正确性,可能大一些。
但何山的断句,也不能说错。
总之,大家通常理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才是错的。”
蔡成的话很公正。
毕竟,通行的断句方式,就是愚民,和孔圣的理念不符。
“不过,”
蔡成的话锋一转。
“这些事情,让那些文人去费脑筋吧。
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是建军和练兵。”
蔡成如此一说,大家马上就都严肃下来,听蔡成继续说。
“关于建军,由去恶负责。
挑选军士的要求是:一、家中必须要有兄弟,不能是独子。
二、年龄在十七岁到十八岁。
三、身体康健,没有疾病。
有没有疾病,由大医堂的郎中负责检查。”
“啊?”
管亥惊叫出声。
管亥对第一条和第三条都没有异议。
总不能让人家绝户吧?总不能让病秧子当兵吧?
可对第二条,就完全不理解了。
如果要求的年龄都是这么小,力气还没有长成,他们能上阵吗?
听到管亥吃惊地叫声,蔡成笑着给他解释道:“去恶,当前要修建农庄,开春后还要开垦荒地。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力。
所以,新军,不能占用过多的劳力,尤其是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的青壮劳力。
“另外,今年十七岁,明年就是十八岁了。
这比朝廷的要求小了两岁。
“我们不能像朝廷一样,征兵后直接入军,结果什么都不会,上了战场就是送死。
所以,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