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四百零一章,我现在有的是钱(2 / 5)

加入书签

联盟发行的货币购买其他地区的其他服务,他们自己则生产该区域绝大部分的帝国税所需产品。非产区,则以联盟币来证明自己通过附属产业,做出了贡献。

    这种分工,广泛的存在于各个层级。街区与街区间的、巢都与巢都间的、甚至是星球与星球之间的。

    绿蜂街区的主要支柱行业,是建筑业、运输业、废品回收和原料初加工。除了材料加工的产品,能当实物交帝国税,其他的其实都不太行。

    但他们仍旧创造了价值。

    真正的帝国税,不用他们担心,那些大工业产区会拿出来,更上级的政府会统筹规划;在运输上他们帮忙了,也输出了建筑队给别的工业区建房子,获得了联盟币,这本质上就是他们付出的劳动价值,并且是得到联盟政府的认可的。

    这就是绿蜂街区本地41万人口,总产值39万税币,消费35万,4万拿来交税的本质逻辑。

    绿蜂街区人均消费0.85税币,这不算很好的生活水平,但绝对是过得下去的了。

    商延文曾经看过一份老的报告,科罗嘉在瘟疫战争之前的那一百年间,人均消费其实只有0.3税币的样子。这是个勉强饿不死人的水平;科罗嘉的人均产值更是只有0.5税币左右的样子,只有帝国最低人均标准的一半。

    这也是科罗嘉人们,人均要付出了0.05的税币作为帝国税,然后再顶着1%的概率被抽成人税征走的本质缘故。

    至于说中间还有0.15的人均税币差值去哪儿了……那就得问科罗嘉曾经的官僚阶层、统治者们了。

    现在,人均的消费水平到了0.85,翻了倍还要多,那也就难怪日子变得能过得下去了。

    而且,这是抽走了0.1的帝国税之后的消费水平,也就意味着,绿蜂街区往后不再需要交人税。

    当然了,这只是商延文对自己的绿蜂街区观察的结果。

    但目前来看,整个诺言城大约就都是这個水平。甚至在巢都中层区、上层区,情况比下巢区还要好得多;底巣区的情况可能糟糕一些,但应当总体上大差不差。

    再以诺言城的角度来看整个科罗嘉所有的巢都,如果每个巢都,都是这个水平的话,那么就可以说整个科罗嘉都走上正轨了。科罗嘉不需要再交人税,凭靠自身的生产就能够完成帝国税,不再是联盟的负担。

    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再过两年,或许就能有结余;再过几年,结余越来越多,科罗嘉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好,并且成为联盟发展的重大发动机——人口规模在这里摆着呢。

    想明白这些东西,是真的让商延文非常的振奋。

    他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到这场时代的大变迁,而感到兴奋。

    而他在工作之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