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五四章 除了费命都挺好(1 / 4)

加入书签

王言出头都已经有六年时间,‘天下谁人不识君’对他来说并不是夸大的,而是很写实的诗句。

随着各种的传播,甚至大半的百姓都知晓,在那大明的帝都,有一个叫王言的人,他给百姓们减轻了赋税,让百姓们住上了砖瓦房,让百姓们娶媳妇传宗接代不困难,让人们不再受冻挨饿,甚至让更多的人吃上了肉……

百姓们对王言是有诸多的幻想的,他们无法确定真假,但想过上听闻的那般的日子……

至于权贵大户以及众多的官员和地方的地主,对王言就是真正的如雷贯耳了。

最开始,这些人也就认为王言是给嘉靖舔舒服了的幸进之辈,这样的人简直比比皆是。

紫禁城里养着一大票的写青辞的人,翰林院里的那些人最大的任务就是写出好青辞,每年都有人因为青辞写得好被提拔任用,没什么稀奇。

毕竟早先的水泥、白琉璃,人们都知道,那是王言搞出来的东西,交给了皇家专营。

这件事其实还挺被认可的,毕竟不上贡给嘉靖,以当时王言的地位是根本保不住的。

既然能搭上嘉靖,不如直接就上贡了去,还能被嘉靖记住,有个好前程。

人们以为王言是幸运的搞出了这么两个东西,又赶在了改稻为桑的关口,处在风暴的正中心,这才被嘉靖提拔,从而上了位。

直到王言胆大包天的拿命在大兴收清洁费,给大户们开罚款以后,人们才真明白了,王言上位不是靠幸运,他是真能给嘉靖捞银子。

及至后来王言的种种动作,充分表明了王言对大户们的敌视态度,尤其爱找由头杀大户搞钱。

幸好,哪怕如此,六年的时间下来,人们总算是明白了王言的一番苦心,认为他是想要利用让百姓多赚钱,让大户们更赚钱。

王言成功的做到了在两个不同群体的不同口碑的两极分化。

在百姓口中,他是比青天还青天的青天大老爷,凡事受了欺负解决不了,找大老爷就对了,绝对不让百姓吃亏。

生了重病的没处治的,真有命求到了大老爷跟前,也能给免费开方,不说药到病除也没差太多。

而在那些统治阶级的人口中,王言虽然是对立的敌人,但却没有背叛自己的阶级,他是为了找到另一条让双方都好的路,所以才针对权贵大户地主们。

这是‘道’的不同,是追求的不同。

当然,尽管统治阶级的人对王言的一些行为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也没耽误他们对王言进行袭杀,似乎跟成为了阶级敌人也没什么大差别,都是一样的遭遇。

王言面对的已经是最激烈的了,就差派出成建制的部队来干他了……

这一次他的任命出来,之所以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原因就在于两方面。

一是他太年轻了,年轻的吓人。

这样的年纪就到了这个位置,又那么能搞钱,那么听话,换谁当皇帝都得用。

可以预见的,王言必然会成为辅,只是什么时间的关系。

综合王言在淳安、顺天府的执政风格,那么更加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事情是一定会以非常激烈的手段在天下推广。

二则是因为王言去的蓟辽,又给了他兵权,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更多了。

近两年多以来,谭纶总督蓟辽军务,戚继光总管军事,练兵、屯田、备边,裁汰了部队的老弱,重新整编,将空饷的比例压缩到一成。

因为阻力太大,谭纶和戚继光两人也没能实编。

当然吃空饷还算是次要的,毕竟裁汰了老弱,补进了年轻人,加紧了训练,总算是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重要的是部队整编、练兵、备边的开销,部队日常的维持虽然是一笔不菲的花费,但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可一旦动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