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五三章 王部堂(3 / 4)
。
两千年了,百姓们一茬茬的,谁又逃出去了?
他们担心开智,王言却是早都在大力搞教育建设了。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政绩考核的金标准,何况这时候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手下的教育成果,多少秀才,几个举人,几个贡生,全都是拿得出手的政绩。
王言当然也相当重视这些,他早都加大了投入。
过去的六年,他在整个顺天府建设了不知道多少个学堂。
有几个村子一起就读的学堂,是为启蒙,男女都能去。
收费不高,就是把学校的建设成本以及运营成本覆盖了就行。
更进一步的扩建了县学,教室、宿舍甚至全都用上了玻璃窗。
夫子的待遇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让更多的没办法当官儿的老秀才踏踏实实的教书。
同时又增设了武校,选择了一些愿意吃苦玩命的孩子进行培养,将来让他们参加武举,到军队之中展。
而对于读书有成的,考中了秀才、举人的,也提高了待遇,并直接先给安排个位置,或者是教书,或者是当学校校长之类的,让他们干着活,赚着钱,继续备考。
到了会试的贡生,这个位置的就不用王言操心了,基本都能当官儿。
衙门一笔奖金也就是了。
王言的举措,主要还是针对平民子弟的,让平民子弟能够读书,能够脱颖而出。
而不是陪着老爷家的孩子读书,给老爷家放牛。
就是要靠着平民的庞大数量,让那些有天资的人出头。
另一方面,这也是王言培植的党羽。
这些读书人是一定会记着王言的好的,哪怕当了官儿之后数典忘祖,歪了屁股,也是少数人,多数人对王言还是相当感激的,他们有了后代口口相传,先天的就对王言有好感。
这些人长大了,将来也都是助力。
哪怕不是助力,识字开蒙了,也就算是开了智。
至少上进的路是打开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自己也可以去读书,可以去思考。
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禁不住琢磨的。
如此一来,自然也就与地方大户形成了对抗,与新兴的资本家形成对抗,从而使思想进步,让社会前进……
就是现在王言的位置还不够高,哪怕已经有了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对于教育想要在根子上改变,他还没有这个能耐。
否则的话,他早就改教材了。
当然现在他也没闲着,他改不了,但是不耽误他喊口号。
他每次上疏论政,必要提上一嘴,要进行教育根本的改革……
“你了不起。”
胡宗宪给了王言最高的评价,“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帝王将相,没人想到像你这般做。
你把这一套经世致用的学问整理出来,不差程朱,更不差王阳明。”
王言含笑点头:“你还别说,我真有这个想法。
只不过你说我这如夫人的出身,就敢行开宗立派之事,未免贻笑大方啊。”
“是陛下赐的同进士出身,谁还敢拿这件事说三道四?再说,现今谁人不知,你是读书读的没了家产,这才将仅剩的田产变卖想要当官捞银子?二十岁的举人,在我大明也是数得着的天纵之资了。
你没考,谁又知道你考不中?”
“这些事情今后再说吧。
我就不信,哪天我当了辅,我的学问还推不出去?说到辅,先前陛下就玩笑说让我做辅……”
两人一路闲聊着,胡宗宪也看着城外新起的住宅区,看着城门外的道路两旁展出来的各种铺子,看着热闹的人流。
终于来到了广渠门外,胡宗宪下了车,停住了脚步,仰头看着城门。
王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