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七章 改命(2 / 4)
问如何出招,希望得到的回答当然是如何应对。
这就是上位者的好处,向下传导压力……
王言状若沉吟了一会儿,这才开口说话:“陛下,臣以为无外乎就是倭寇闹的再凶一些,本就不成多大气候了,再凶能凶到哪里去?总不能东南百姓,全都当倭寇去了吧?至多再有几场民变,也造不出多大的声势。
小臣以为,应准许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招募新兵,扩充兵力,应对倭寇祸乱。
再调遣京营四万兵马,一万镇山东,三万驻南京。
如此既保中原不乱,又能威逼东南。
同时有大军屯驻南京,也可以顺势借军威在应天府收清洁费,行清田查口,推广新宝钞之举。
京营的将士们在京城也算是花惯了新宝钞,到了那边正好也不耽误。
如此二府两地开花,互相呼应,可以直接将此三事于整个中原推而广之。
待到拿下了中原,到时整个大明清理一番,这大好江山又是容光焕,国家富强。
甚至都不用等到整个大明都清理完,收拾了中原就足够灭了北方的俺答等部,彼时便是四海升平之大盛世。
陛下的功绩,便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及陛下之万一。”
嘉靖要解决办法,他就给解决办法。
按照现在的形势来看,还真是一个比较好的时候。
借着这一次东南作乱,可以解决很多事情。
至于说抽调京营,京中空虚,这事情是不存在的。
只要军械足够,王言能在一星期之内,在顺天府拉出十万部队来。
何况哪怕是抽调了四万,三大营也还有十万兵力。
哪怕去了吃空饷的,至少也还有六万兵力。
这时候大明的政权稳定,民间并没有太动荡,是绝对闹不出大乱子的。
权贵大户们想要造反,也不是说造就造的,总得考虑实际情况。
在顺天府,他们说破大天去,也不会有多少百姓跟他们造反,这还是考虑到实在有傻子的情况。
但凡脑子正常的百姓,都不会跟着造反。
毕竟现在这时候,已经是他们人生中,甚至包括他们的祖辈口口相传的艰难,已经是他们生活过的最好的时候。
过往的那么多盛世,都没有他们现在的日子好……
嘉靖哼了一声:“小小治中,掌了几天顺天府事,也敢妄谈兵事了?”
王言直接滑跪:“陛下是知道臣的,臣是直性子,年岁也浅,遇到了事情就是想要硬碰硬。
当今局势安稳,正适合内部动兵。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天下皆反,大军在手,他们还能翻了天不成?”
“顺天府是好了,别的地方还不好。”
嘉靖盘坐在道台上,说话还很中气十足,“大军开拔就要花银子,流水一样砸出去还听不见动静。
东南真要是大乱,国朝焉能安稳?”
“陛下所言极是,陛下看得是九洲万方,臣看得只有眼前。”
王言很灵活的转移了口风,“既然如此,陛下,依臣之见,还是先让俞大猷等人扩军备战,以不变应万变。
那些乱臣贼子或许能搞出一些风浪来,但却无法拍翻我大明这一艘宝船。
至于扩军所耗用的开支……想来内阁、兵部等都不会同意这一笔开支,臣为陛下分忧,顺天府的工程停一些,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来支援。
不过这一笔银子,臣以为还是宝钞为宜。
可以把皇家银行开过去,承担兑换金银铜的业务,就像最开始在大兴一样。
慢慢的,百姓们也就习惯用新宝钞了。”
“现在银行有那么多的金银铜吗?”
嘉靖问出了问题的关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