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二章 老包(4 / 5)
然王言本身也没意见,跟老包吃饭也挺好的,主要就是走进历史名人么,哪怕去除了这一层历史滤镜,在当前时代来讲,老包也是很值得见一见的人物。
或许在老包看来,王言才是更值得见的人物。
给他儿子看病的事儿都放到一边,王言提出来的新学才是重要的,是真正牛逼的年轻人,眼看着的未来大佬。
就算不做官,也得是大宋文坛领军人物。
哪怕在欧阳修的来信中,夸的王言天花乱坠,但到底才学如何总是要亲自考较一番才好,当面确认一下心里才有数。
因为王言是改革派的一员,这在学说中都是有展示的。
做事要实践,实践重实干,这么一条就直直的奔着冗官积弊而去。
老包自己就是主张解决冗官问题,裁汰岁数大的官员,对于各种的荫补官进行考核,贪官污吏终身不用等等制度,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废物滚开。
但是可惜,反对声音大,仁宗压不住。
所以在晚间用膳之时,包拯好好的跟王言讨论了一下学说的问题。
依然如同之前那般,只说展示出来的一些内容,其他的一概不聊,只说才学不够,没有实务经验,保留着很大的余地。
他不可能提出过于激进的理论,那是会被直接拍死的,导致没有育时间。
留余地就是为了以后慢慢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宣扬。
虽然现在没有官职,跟老包不能说更多的事,但是只讨论学说,也足够王言展示的了。
所以不出意外的,他获得了老包的看重,算是又拉拢了一个靠山。
如果以后包镱的身体好转,那关系还要更加亲近。
王言四处拜访的目的也在于此,找一找以后能办事儿的大佬,先建立友好关系,以后要同盟。
另外一方面,不管是不是同道,他都要让这些人认可他的才华,属于是给自己抬身价。
他拜访的越多,回头他的名声也就越响,地位也就更高,因为这些人给他进行了背书。
这也是欧阳修让他拜访的目的。
也就是其他大佬都不在京中,若不然王言是必要都走一遍的。
纵然如此,在欧阳修强大的人脉资源加持下,王言也算是认识了大半个宋庭中枢。
有改革派的,也有保守派的。
改革派的多是关心他的想法,保守派的就属于是跟他论道,驳斥他的理论观点。
但是大人物总不好真的跟王言一般见识,不过是随手的破坏道心之举罢了。
或者换一种说法,他们是纠正王言走偏的思想,回归到保守派的阵营中来,人家也是好心。
说到底还是立场问题,这不是讲道理能讲通的。
他做学说,就是要把认同他道理的人拉到自己这一边,待到成势之时,全方位的开展学术争霸、政治斗争,让不认同的人不得不认同,而不是去说服不认同的人来认同。
这其中的先后之分,天差地别。
除此外,欧阳修的朋友也有一些官不大,但是很有才华的人,就是专门做学问的。
比如比较着名的梅尧臣,跟欧阳修的关系非常好,但是科举考不过去,
王言继续的拜访着欧阳修在京城中的朋友,比如梅尧臣,这也是一个名人,就是科举考不过去,家里又不富裕,走了荫补的路子做了小官。
到了皇佑三年,才被仁宗赐了同进士出身,后来也多为欧阳修提携,当然他也是欧阳修文学运动的支持者。
现在却是在国子监做事。
跟他交流就简单的多,主要聊的就是文学上的事。
当然也聊新学说,但是他不与王言讨论变法好不好、对不对,他只是单纯的跟王言讨论学说的先进性以及不足之处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