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一章 口是心非(2 / 7)
评啊,不能拿有色眼镜看人。”
“滚犊子!”
宁山一脸的没好气。
这年月的干部,越是级别高,就越是在战场上打过仗。
宁山现在虽然是文工团的政委,是窝在后边的文职,以前却也是上过战场,打杀出来的位置。
如此骂了一句,他又笑道:“你还真是给我惊喜了,故事写的好,歌写的也好,不错,好好干。
政治部领导已经审阅过你的稿子了,充分肯定,后天就来团里慰问视察。
到时候你上台说一段,这个歌也唱一唱,让领导们听一听,以后少不了你小子的好处。
对了,还有你写的那三十多万的稿子,回头你自己找时间投一下稿。
解放军文艺,或者是报社什么的,多投一投,机会也多一些。”
因为现在的环境影响,文学界的日子也不好过。
像是大名鼎鼎的人民文学、收获等等,基本都停刊了。
而八九十年代繁荣文学的其他文学期刊杂志,比如当代、十月、花城等等,都还没有创刊。
目前能投的渠道,其实并不很多。
现在的文学创作并不热烈,这是政治影响。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稿费很少,不如在五六十年代之时,那会的作家相当富裕。
因为富裕到了脱离群众,所以文化部对于稿费制度一改再改,及至到现在这时候的基本没有。
开放以后,风气渐改,限制渐没,文学作品才在八十年代井喷一般出现,繁荣了文艺界……
王言点了点头,笑道:“稿子呢?”
“你那个手稿被领导留下了,他还说你字写的好。
复印的那两份,我留一份,你拿着剩下的那一份去投吧。”
这领导是真给面子,都有收藏手稿的爱好了。
王言好笑的摇头:“政委,你还留什么复印件啊?你等我这一阵再写三十万的,到时候手稿给你留着就是了。
反正领导都审过一回了,以后估计也没功夫看。
到时候我一篇一篇的往外投稿,等到那边审核表了,咱们这不就能演了嘛。
毕竟他们审核,比咱们内部还严格呢,保准没问题。”
“你说的有道理,那你快点儿写,你小子在写作这方面还是很不错的。
你知道我有个儿子,有个姑娘,她们俩在家里抢着看。”
“哈哈,好说好说,这两天我就动笔。”
王言应下了这个事儿。
他的水平毕竟在那呢,他写的稿子,就没有纯粹的当说书的稿子写,而是本着歌颂英雄,传递精神的方向去的。
好歹他也曾是文坛大佬,写这些事儿并不难。
虽然底色永远是悲怆、壮勇、牺牲等大无畏精神。
但他并没有写英雄的悲剧,而是写英雄的荣光,整体阅读下来是轻松的,悲伤是在细细体悟之后的事。
那是因为人们知道,英雄已经死了。
事情就如此定下,宁山又听了两遍,找老廖沟通了一下,哼哼着咱当兵的人就走远了。
军歌一般都是很入耳,很抓人的,让人听一句就记住,并印象深刻。
排练的效果很好,人们看王言的眼神已经明显的不一样,因为王言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这是一优秀的歌曲的力量。
毕竟王言的乐器,都不够格出场,却是能人所不能,写出了一优秀的歌,待遇肯定会提升,还会在全军有着响亮的名号,这是无上的荣誉,是人们所艳羡的。
以前不认识王言的,现在认识了,以前认识的,现在更热络了。
现在王言在外面行走,遇到的人都会同他友善的打个招呼。
这种情况在两天后达到了巅峰,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