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二十七章 人机融合技术将改变战场模式(2 / 3)

加入书签

nbsp;火控雷达诞生时,炮手们也质疑过机器会取代人类直觉;导弹出现后,指挥官们同样担忧失去对战场的直接掌控。

    但最终,技术与人类的磨合推动了战争艺术的进化。我认为,关键不在于谁拥有最终决策权,而在于建立一套动态的人机协作规则。”

    “田教授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陈老微微颔首,补充道:“或许可以借鉴航空领域的‘人在回路’控制理念。AI作为‘副驾驶’持续提供最优方案,人类指挥官则像‘机长’,拥有最终否决权,但必须承担决策后果。

    同时建立算法审计机制,每次重大决策后回溯AI的运算逻辑,确保其没有偏离人类设定的价值框架。”

    “说到价值框架,这恰恰是最难量化的部分。”林教授神情凝重,“说道: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战争伦理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

    我们的AI系统如何避免陷入‘文化偏见?比如某些国家可能默许对敌方基础设施的攻击,而我们坚守“保护民生”的原则,算法该如何平衡?“

    这个问题让现场陷入短暂的沉思。片刻后,负责海军作战模拟的钱主任提出新思路:“或许可以开发‘伦理沙盒”。

    在训练阶段,让AI接触海量不同场景的伦理困境,通过强化学习建立多维度的决策模型。

    同时,定期由军事伦理委员会对算法进行价值校准,就像给机器安装‘道德补丁’。”

    “但‘道德补丁‘的更新速度能否跟上战场变化?”孙教授依然持怀疑态度,“去年某国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制造虚假情报,导致国际冲突升级。

    当敌方刻意制造伦理陷阱时,我们的AI系统能否识破伪装?”

    “这就需要构建AI与人类的互补优势。”

    周教授迅速回应道:“人类擅长处理模糊信息和复杂情感,而AI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上具有天然优势。

    我们可以设计‘双轨决策’机制??AI负责快速筛选可行方案,人类指挥官则通过经验和直觉评估潜在风险,最终融合形成决策。”

    讨论愈发深入,从算法伦理到权限分配,从文化差异到攻防对抗,专家们各抒己见却又彼此呼应。

    会场穹顶的环形射灯在大理石地面投下交错光影,后排媒体记者架起的摄像机镜头如同一排金属眼睛,牢牢锁定着这场关乎未来海战走向的辩论。

    吴浩背靠皮质座椅,手中平板不断记录着专家们的观点,一身修身西装在一片军装与正装的人群里显得格外醒目。

    “吴总既然提出了了人机融合系统这个概念,想必有更独到的见解?”

    专攻人工智能的周教授突然将话题抛向台下,金属麦克风的嗡鸣在空旷的会场里激起回响。瞬间,上百道目光穿透悬浮的激光笔光斑,齐刷刷聚焦在吴浩身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