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零九章 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2 / 3)

加入书签

雾腐蚀的环境,给潜艇通信系统做老化实验。”

    一位来自航天科工的专家忽然眼睛发亮问道:“你们这低温测试舱的温变速率能到多少?

    我们的卫星部件需要在1小时内从-80c升到60c,反复循环500次,找了好几家实验室都达不到精度。”

    “我们能做到每分钟3c的线性温变,波动不超过±0.5c。”

    李工立刻调出设备参数,讲道:“去年给航天局测过返回舱隔热瓦,就是用的这套系统。

    您要是有需求,我们随时能安排联合测试。”

    周院士托着下巴感慨道:“以前总说‘实验室里造不出实战装备,你们这是把‘实战’搬进了实验室啊。

    就拿这无人侦察机来说,在这儿测够1000小时,抵得上在野外试半年,效率太高了。”

    “关键是数据积累。”

    吴浩补充道:“十年下来,我们攒了近百万组极端环境测试数据,不光能测自己的装备,还能给其他单位提供参考模型。

    比如刚才那位专家说的工业冷却塔,要是需要抗高温高湿腐蚀的材料参数,我们这就有现成的数据库。”

    张副总看着墙上“极端环境测试合格率”的走势图,从十年前的62%一路攀升到现在的98.7%,忽然笑道:“以前总担心“纸上谈兵”,现在有了这么较真的实验室,咱们的装备往战场上送,心里才真有底。”

    离开实验室时,那位航天科工的专家已经拉着李工交换了联系方式,嘴里念叨着“下周就把部件送过来”。

    基地绿化专家则在跟吴浩打听抗辐射植物的测试数据,说想改良城市核废料处理区的绿化方案。

    摆渡车重新驶上柏油路,窗外的戈壁依旧烈日炎炎,但众人眼里的光似乎更亮了,这座藏在沙漠里的实验室,不仅在测试装备的极限,更在丈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底气。

    摆渡车在一座半球形建筑前停下,门口的显示屏上写着“能源互联网调度中心”。

    推门而入时,巨大的弧形屏幕映入眼帘,上面实时显示着基地的能源流动状态。

    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储能中心的荷电状态、各实验室的实时功耗,数据流像一条条蓝色的河流在屏幕上奔涌。

    几位调度员正对着触控屏操作,将光伏过剩的电力调配到电解水制氢车间。张副总走到屏幕前,看着储能中心的容量曲线:“现在储电量有多少?”

    “26.3GWh,相当于120万度电。”

    调度员指着一条绿色曲线说道:“今天日照好,光伏发了35万度,除了自用,还往电网送了17万度。

    晚上峰谷电价高的时候,我们会再从电网买电储起来,这样一年能省1000多万电费。”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