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四十三章 午间小叙(3 / 5)
一发之际,无人僚机立即响应,其中六个个体组成干扰小组,快速切入来袭导弹轨迹前方,释放大量箔条和假目标,成功将其诱偏。
与此同时,另外四个无人僚机则配合母机发起进攻。它们灵活穿梭于云层之间,精准命中敌方雷达站,彻底瘫痪了整个防御体系。
然而,胜利并未持续太久。不久之后,新的威胁出现??一批敌方战斗机从侧翼偷袭而来。面对数量上的劣势,有人驾驶战斗机果断放弃正面交锋,转而依托无人僚机构建起立体防护网。
激烈的空战就此爆发。无人僚机凭借出色的机动性和精准打击能力,在短时间内摧毁了多架敌机。但与此同时,自身损失也不小,只剩下三个还能继续战斗。
关键时刻,飞行员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艺术。他冷静分析战场态势,引导残存的无人僚机集中火力攻击敌方指挥官座驾。最终,在一次精准协作下,敌方指挥官被迫弃机跳伞,标志着这场演习圆满结束。
当所有参演人员返回基地时,迎接他们的不仅是欢呼与掌声,还有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憧憬。正如吴浩所说:“今天的成功只是开始,明天的战场属于那些敢于创新的人。”
吴浩的话让气氛略微沉重起来。李卫国沉吟片刻,说道:“成本和技术门槛确实是问题,但技术发展总是从高端到普及的过程。当初的雷达也是一样,只有大型军舰才能装备,现在连单兵都能携带小型探测器。”
罗凯点头附和:“而且我们不能只看初期投入,要算总账。如果能大幅提升生存率和作战效能,这笔投资就是值得的。关键是找到平衡点,把最核心的技术应用到最关键的地方。”
吴浩重新调出一个简化版的系统架构图:“我正在研究分层部署方案。比如,将主动式电磁畸变场和动态自适应隐身涂层分开,前者可以单独用于高价值目标防护,后者则作为基础隐身增强模块推广到更多装备上。”
这时,窗外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一架运输机正掠过天际。李卫国望着远去的飞机,若有所思地说:“说到关键位置,下个月的空军演习正好是个测试机会。我们可以选择几架战斗机进行试点改装,验证这套技术在空中的表现。”
“这个想法不错,”罗凯兴奋地搓了搓手,“不过空中环境比海上复杂得多,尤其是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热辐射和气动效应,可能会对隐身效果造成干扰。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吴浩补充道:“我已经安排团队开发了一套全新的传感器阵列,能够实时监测机体表面温度分布和电磁波反射情况。结合量子计算模型,可以在毫秒级内调整隐身参数。”
三人再次围拢在平板电脑前,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复杂的三维模拟图。一架隐形战机以超音速穿越云层,机身周围的空气被压缩成明亮的激波带,但这些激波却神奇地没有触发任何地面雷达报警。
“这是最新的气动隐身算法吗?”李卫国惊叹道,“竟然能把激波的能量分散到如此程度!”
“不仅如此,”吴浩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小亮点,“我们还加入了微波吸收材料,在特定频段内进一步降低反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