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说媒(2 / 2)

加入书签

,分家不妥。

兄嫂气恼却又无法强行驱赶,只得另想办法——赶紧为他寻一门亲事,只要娶了媳妇,有了自己的家,自然就得搬出去过日子。

于是他们托了村口常走动的张媒婆,四处打听,希望能找个不嫌弃穷、能过日子的姑娘。

“可他家里穷得叮当响,哪家姑娘愿意嫁过去呢?”

柳家老宅三间土屋,一间塌了半边,靠草席勉强遮雨。

家中唯一像样的物件是一张老旧书案,还是他父亲留下的遗物。

田地薄瘠,收成勉强够口粮,余钱难积。

这般光景,寻常人家哪肯把闺女嫁过去受苦?

姑娘们一听“柳童生”三字,便皱眉摇头:“书呆子一个,又没功名,嫁过去喝西北风吗?”

媒婆跑了几趟,都无果而返,这事便僵在了那儿。

陈氏说:“我去问过媒婆了。这柳童生虽说穷,但脑子灵,读书挺有出息的。人也长得端正,不难看。我随口提了句,张媒婆答应去探探口风。”

昨日赶集时,陈氏特地绕到镇东头,在张媒婆常坐的茶摊边上坐下,闲聊了几句。

她没明说自家打算,只问:“如今村里可有合适的小伙子?读书的也行。”

张媒婆一听便知她有意招婿,笑着压低声音,就把柳童生的情况细细说了。

陈氏听得仔细,尤其注意到张媒婆说他“眉目清朗,说话和气,走路不疾不徐,有读书人的稳重”,心里便多了几分好感。

她当时没表态,只笑说“回头再问问”,可回家后便打定了主意要探个虚实。

“他兄嫂巴不得他早点成家,肯定也希望他能入我们家的门。再说了,他又不是独苗,将来孩子姓啥也不会太计较。这事,七八成有谱。”

陈氏盘算得清楚:柳童生无父无母,孤身一人,又无兄弟争产,正是上门女婿的合适人选。

他兄嫂巴不得他早些成家搬走,若听说有人愿娶自家弟妹,还能给一笔小礼,自然求之不得。

至于孩子姓氏,柳家有兄长在,后代不断,他们也不会执着于必须姓柳。

只要他本人不抵触,这事成的可能性极大。

陈氏越想越觉得顺理成章,几乎已将这门亲事当成板上钉钉的事。

舒雅道:“家里穷点没关系,关键得看人怎么样。媒婆说的不能全信,咱们自己也得去打听打听。”

舒雅坐在绣凳上,手中绣着一方帕子,针脚细密,神色沉静。

她知道娘亲是一片好心,可婚姻大事,不能只听媒婆一张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