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皇太极攻取皮岛,朱由检所托非人(2 / 6)

加入书签

还没有收到李倧正式发出的求援国书。

    但仅仅是这些边镇文武的情报,就已经让朱由检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深知朝鲜对于大明拱卫辽东、牵制后金的重要战略价值。

    回想万历年间,即便消耗巨大,神宗皇帝也毅然发动了援朝抗倭之役,可见朝鲜在大明心中的分量。

    尽管此时国库空虚,兵马羸弱,但崇祯还是迅速做出了决策定:

    必须救援朝鲜!

    然而,决定易下,实施起来却很困难。

    最大的问题在于,找谁去救?该怎么救?

    此时,兵部尚书一职仍然空缺,朝中连个能统筹全局、拿出具体方略的重臣都找不到。

    经过一番拣选,朱由检终于点中了一个人——登莱总兵陈洪范。

    他迅速下旨,命令陈洪范即刻从登州率水师出征,渡海与皮岛的东江总兵沈世魁会合,火速驰援朝鲜。

    这个安排,从地理位置上看起来合情合理:

    登莱和皮岛是大明在渤海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水师基地,互为犄角,救援朝鲜责无旁贷。

    但问题,恰恰出在了执行者陈洪范身上。

    这位登莱总兵,早在万历年间就被评价为“恇怯无能”,而他的实际行动,也一次次地证明了这个评价。

    崇祯八年时,陈洪范还担任着昌平总兵一职,负责镇守居庸、昌平一线。

    可是,此人对于避战自保,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嗅觉”。

    他预感到了东虏很可能再次入塞。

    为了远离前线,避开与清军正面交锋,陈洪范便向崇祯上书,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高明”的计划——“以海犁庭”,即从海上发动奇袭,直捣后金腹地。

    果不其然,急于寻求破局之策的朱由检批准了这项计划。

    就这样,陈洪范如愿以偿地从直面敌人的昌平前线,调到了后方的登州担任总兵。

    而接替他镇守昌平的,就是倒霉蛋巢丕昌。

    仅仅两个月后,清军果然破关而入,巢丕昌便成了替罪羊,被后金生擒活捉。

    而陈洪范则凭借着他的“先见之明”,成功躲过了一劫。

    如今,就是这么一位以避战而闻名的将领,突然接到了要他出兵救援朝鲜的命令。

    可以想象,陈洪范接到圣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