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时间的女儿(6 / 13)
丽进来,非叫他给面儿安排个份量重的角色。
不是孙丽哪里不好,是圈子里的吃相太难看,也太封闭。
如今一只脚踏出来,仿佛又是另一片天空了,只不过老郑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昔日老战友们的“亲切问候”。
王硕在前些年从美国回来以后低调了许多,但这样的事儿他这个头面人物不可能放任不管,于是在电联十数次无果、确认情况有变后,悍然借用了老果儿徐京蕾的微博发声。
因为她的微博粉丝数多,一堆奔着“徐才女”的名头来的粉丝拥趸扎堆。
即便日渐落寞,失去话语权,王硕讽刺人的功力未减:
我跟小龙认识快二十年了,今天算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认识他,好似那个社科院的编外研究员,却要比紫禁城的太监还懂主子心思。
至于主子是谁,大家心知肚明,你不说,我亦不言。
当年攒《编辑部的故事》时,大伙儿蹲胡同口啃煎饼果子聊人性阴暗面,您说“戏说才是真讽刺”,现如今端起金碗骂饭馊,看来新东家的火箭筒是要比皇上的鸟铳射程远一些的。
一个老炮儿、老战士就这么倒在了某人的金钱攻势之下,竟然还对着媒体做起了文化政委,真叫人不知道讲什么才好,却应了那句话——
人挡着我,我就给人跪下,我不惯着自己。
小龙,是这么个理儿不?
最后送你一句真心话,以后咱就相忘于江湖得了。
既然要了新潮流的银子,就别再立旧江湖的牌坊,否则您这出《别了,司徒雷登》,可能比《北平人在纽约》还荒诞猎奇。
……
华清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肖英在接受了乐视文化的课题项目后,对郑小龙的观点发表了评论:
郑晓龙导演的“文化觉醒”未免过于矫枉过正,甚至透着一股虚伪的投机气味。
清宫剧的本质是文艺创作,而非历史教科书,否则按此逻辑,《西游记》是否需批判其“封建迷信”?《三国演义》是否要谴责其“宣扬权谋”?
文艺作品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审美体验与人性观察,而非充当正治正确的传声筒。
辫子与旗装也仅仅是视觉符号,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创作惰性而非文化立场,将艺术创作捆绑于意识形态批判,才是对文化自信的真正伤害,这种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只会扼杀艺术的多元性。
我认为,与其批判辫子,不如审视资本对创作的侵蚀。
业界盛传郑导转向与问界合作,难道不是另一种对流量与资本的妥协?若真坚持文
↑返回顶部↑